(原标题:这家公司产品是GPU封测端核心耗材,深度绑定英伟达,受益AI算力爆发,MEMS精密零部件受益苹果MR设备爆发,打开增量空间——5月16日研报挖矿)
投资要点:
1、半导体测试探针:受益于先进芯片制造
2、MEMS精密零部件:行业触底回暖,XR未来可期
3、GPU封测端核心耗材,深度绑定大客户受益算力爆发
4、募投进军MEMS探针,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5、盈利预测
和林微纳(688661)
一、半导体测试探针:受益于先进芯片制造
半导体测试探针主要用于半导体芯片测试环节,通过连接测试机来检测芯片的性能指标,是芯片测试环节的关键耗材。在设计验证和成品测试环节,测试机需要和分选机配合使用,半导体测试探针出货形式主要为探针+Socket,其中探针占据70~80%价值量。在晶圆检测环节,测试机需要和探针台配合使用,测试探针出货形式主要为探针卡,该领域在测试耗材中市场规模较大,集中度高,且核心供应商均为外国企业。
随着AI及服务器为代表的HPC以及汽车电子高速发展,高性能SoC及计算芯片的需求随之爆发,这对测试探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Uresearch数据,2021年全球探针市场规模约15.9亿美元,2025年有望达到27.4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14.5%。在高端SoC测试领域,探针生产技术难度较高(精密度、一致性要求高),而且需要通过终端(IC设计厂)测试验证,有明显的先发优势。
探针卡可以分为悬臂式、垂直式、以及MEMS探针卡,通过MEMS技术生产的探针可以有效提高探针精密度及产量,广泛用于高端SoC测试,在探针卡市场中占据超过60%份额。同时MEMS工艺探针需要使用光刻技术进行加工,经过涂胶、光刻、沉积等一系列流程之后得到成品,具备较高的技术门槛。CP探针卡增长的核心动力来源于先进制程的持续推进以及Chiplet带来的增量市场。另一方面伴随半导体制造工艺向下迁移,更高的晶体管密度以及更细的线宽意味着测试时探针的数量更多、探针间距更细,将带动探针卡量价齐升。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中国探针卡市场占全球12.5%,但本土供应商国内份额仅8%,且主要集中在低端悬臂式探针卡领域。同时在美国极力遏制中国高性能计算芯片发展的背景下,探针卡作为高端芯片封测关键零部件亟需打破国外垄断。
二、MEMS精密零部件:行业触底回暖,XR未来可期
伴随库存调整即将结束,叠加需求有望于2H23温和复苏,MEMS精密零部件行业或在下半年有所反弹。根据WellsennXR对MetaQuestPro的拆机报告显示,QuestPro售价为1100美元,其中传感器+声学价值量达70美元,若假设MEMS精密零组件价值量占比为6.8%,则其价值量可达30-40人民币。而业界预估苹果MR单价可能高达3000美元,其MEMS精密零组件价值量或超过50人民币。未来伴随XR技术逐步成熟,且内容更为丰富,未来XR设备出货有望维持高速增长,将为MEMS精密零组件带来显著市场空间增量。
三、GPU封测端核心耗材,深度绑定大客户受益算力爆发
英伟达为公司探针业务核心客户,AI爆发+市占率提升业绩弹性大。2021/2022年公司英伟达相关收入为1.1/0.63亿,占公司探针业务收入比例为71%/52%。未来伴随AI应用推动数据中心GPU需求,预期2025年全球云GPUTAM将达到280亿美元。尽管游戏业务增速相对较慢,预计英伟达FT探针需求2022-2025CAGR仍有望超过30%,且有超预期空间。
伴随美国加大对国内先进计算芯片限制,中国CPU厂商已经全部被列入实体清单,而GPU厂商寒武纪、景嘉微同样在列。虽然实体清单不限制韩国、日本探针企业出货(美国科技含量小于25%),但出于供应链安全的考虑,FT探针国产化需求仍然急迫,公司有望充分受益国产替代趋势。
四、募投进军MEMS探针,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公司2022年定增建设MEMS晶圆测试探针以及基板测试探针能力。MEMS探针将受益于Chiplet增长带来的机会。2020年中国探针卡市场占全球12.5%,但国内供应商国内份额仅8%,且主要集中在悬臂式探针卡,MEMS探针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另一方面MEMS探针将受益于Chiplet发展,测算2024/2035年Chiplet带来的CP探针卡需求增量将达到1.2/12亿美金。依托于现有FT探针所建立的良好客户基础,公司MEMS工艺晶圆测试探针已得到部分客户的验证诉求。公司MEMS探针产品或于25年开始量产,将为公司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
伴随经济形势回暖,消费电子需求有望逐步复苏,加之压力传感器、光学传感器零部件进入放量期,公司MEMS精密零部件收入及毛利均会稳步回升。目前公司压力传感器以及光学传感器零部件已经进入放量期。另一方面,QuestPro精微电子零部件价值量可达30-40人民币,而苹果MR超过50元,未来AR/VR领域爆发将打开增量市场空间。
五、盈利预测
海通国际预计公司2023/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0.5/1.7/3.2亿元。考虑到公司将充分受益于AI需求爆发增长,基本面仍有超预期空间,给予53x2024PE(历史预期估值1SD分位)对应目标价100元,首次覆盖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1)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2)竞争加剧;3)产能释放不及预期。
研报来源:海通国际《和林微纳研究报告》,分析师:周杨等,2023年5月11日。
编辑:黄宇
时报资讯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