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有望打开万亿级别市场!
【本文来自持牌证券机构,不代表平台观点,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国泰君安指出,商业行业市场空间有望达到万亿级别,快速放量以降本为前提,在现行准入规则下,国资企业在商业航天运营端有优势,而在制造端,民营企业有望通过专门化经营获取细分领域的成本优势。
商业航天被定位为新增长引擎,在多项政策中被屡屡提及,政府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商业航天行业正处于从导入期转向成长期的阶段,政策的大力支持有望推动商业航天行业的快速发展。
商业航天主要由火箭发射端、卫星地面设备、卫星互联网组成,2023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为420亿,到2026年市场规模为610亿,对应三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5.72%,中国商业航天市场空间广阔。
参考SpaceX的估值达2100亿美元,结合主要运营商的星座组网计划,国内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级别。
卫星通信和互联网服务是目前最成熟的商业航天商业应用,星链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复盘星链的发展历程,通过发射更多卫星组网从而以较低成本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是未来卫星互联网运营商主要发展方向。大量的卫星发射需要以降本为前提,目前国内单颗低轨通信卫星的总成本约为1000万美元,而美国星链的成本仅为75万美元左右,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持续推动降本以实现快速发射组网。
我国火箭行业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66.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12.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预计到2027年将增至284.2亿元,2023-2027年复合增长率为26%,运载火箭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得益于运载火箭技术发展迅速和下游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的高速推进,有望进入高速增长期。
参考星链的降本途径,目前国厂商降本应重点关注火箭发射和卫星制造环节。
①火箭发射环节,主要通过可复用和一箭多星技术实现降本,由于一级火箭在火箭成本中占比超过50%,因此可复用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发射成本,根据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的降本过程,可复用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卫星发射成本降低超60%,另外一箭多星技术也可以实现发射端的规模效应,从而实现降本。
②卫星制造环节,载荷多为定制化产品,难以量产,降本空间有限,而平台作为标准化产品可以大规模量产,而将成本降低60%。
在现行准入规则下,国资企业在商业航天运营端有优势,
而在制造端,民营企业有望通过专门化经营获取细分领域的成本优势。重点关注在准入和融资方面均具有优势的国资运营商以及在细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民资制造商。
受益标的:
①陕西华达:公司高可靠等级电连接器及互连产品广泛应用于“星网卫星”、G60和各类武器装备等国家重点商业航天项目。
②高华科技:公司为商业火箭研制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传感器、变换器等产品,并已与中科宇航、星河动力、等头部商业航天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③中国卫星:国内卫星制造和应用服务龙头企业,先后研制并发射了200余颗高中低轨对地遥感等卫星。
④中国卫通: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已成功发射中星16号等高通量通信卫星,建成我国首张高轨卫星互联网。
⑤海格通信:布局“北斗+5G+卫星互联网”全域通导网络,拥有头部客户资源,获取“中国移动2023-2026年网络综合代维服务采购项目”等多家客户订单。
研报来源:国泰君安,周天乐,S0880520010003,商业航天发展加速,将迎万亿级别市场,2024年7月26日。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