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
快讯
解读
股市
港股通
视听
专题
行情
数据
公众号
APP
电子报
上市公司资讯第一平台
搜 索
综合
股票
资讯
公告
视频
共查询到
7
篇相关资讯
股票
股票名称
现价
涨跌
涨跌幅
振幅
最高
最低
成交金额
操作
共搜索到
0
只相关股票,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资讯
光智科技:非常重视海外市场 重大资产重组仍在积极推进中
光智科技(300489)3月27日召开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公司董事、总经理朱世彬,独立董事刘广民,财务总监蒋桂冬,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孟凡宁等针对2024年度经营成果及财务指标的具体情况与投资者进行互动交流和沟通。光智科技是国内最大的红外材料供应商、国内首家自主研制超高纯锗单晶材料并掌握其规模化制备技术的企业、全球少数可以生产和批量供应硒化锌材料的企业,解决了国内核心关键材料的“卡脖子”问题。公司红外镜头、红外探测器、机芯模组及整机等下游产品,广泛应用于户外手持、森林防火、安防监控、无人机、辅助驾驶、医疗筛查、气体检测等各种应用领域。光智科技目前在红外光学领域已拥有晶体生长技术、硒化锌生产技术、镀膜技术、光机电学设计优化和分析技术、探测器生产技术、规模化生产精密模压镜片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成果。2024年,光智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4.55亿元,同比增长43.82%;净利润为1225.71万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谈及2024年公司业绩增长驱动因素,光智科技介绍,一是紧抓红外行业机遇,纵向延伸产业链下游产品,横向扩大成熟材料产品市场份额,锗类产品价格上行,终端产品收入上升;二是剥离金刚石、激光器、医疗探测业务资产,增加资产处置收益约3800万元,减少相关业务研发投入。公司未来发展规划是成为国内领先的红外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提供商。据介绍,光智科技2024年红外光学业务销售收入12.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74%,终端产品收入上升。公司开发了多款户外手持热像仪、工业测温热像仪、安防监控热像仪、气体检测仪、车载夜视系统等。2024年,光智科技研发投入为1.56亿元,拥有专利权428项,公司在红外光学材料、器件及整机系统等方面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及产品,研发投入在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公司紧跟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步伐,结合自身业务与资源,将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光智科技表示,公司高性能铝合金产品可应用于汽车轮毂、涡轮增压系统、汽车用动静盘等领域。同时,公司陆续开发了中高端汽车的空气悬架用的空簧管产品和AHS-2铝合金材料,空簧管产品进入小批量供货阶段,AHS-2铝合金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车身结构件和热管理系统。光智科技介绍,公司非常重视海外市场,未来公司将通过设立国外子公司或办事处形式扩大海外市场份额、提升国际竞争力。此前,光智科技2024年10月13日晚间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先导稀材、中金佳泰、青岛越驰、比亚迪、新疆特变等先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先导电科”)全体55名股东合计持有的先导电科100%股份,同时拟向不超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募集配套资金。先导电科致力于先进PVD溅射靶材和蒸镀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同时也从事高纯稀散金属及化合物的回收提纯、制备和销售业务,产品主要面对的下游市场包括显示面板、先进光伏、半导体和新型固体燃料电池等领域。通过此次重组,先导电科主营业务将有力充实公司业务链条,扩展公司主营业务范围。此次交易前,公司控股股东为粤邦投资,实控人为朱世会。交易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预计将变更为先导稀材,实控人仍为朱世会。光智科技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正在积极推进中,截至2025年3月13日,本次交易涉及的尽职调查、审计、评估或估值等工作正在进行,交易相关方尚未签署正式交易文件。
光智科技
红外材料
重大资产重组
证券时报·e公司
孙宪超
03-27 20:25
光智科技:公司红外窗口材料、镜头可广泛应用于红外探测用途的低空飞行器或其它器材
人民财讯5月11日电,光智科技5月11日在互动平台表示,作为全国主要的红外材料和器件供应商,公司红外窗口材料、镜头可广泛应用于红外探测用途的低空飞行器或其它器材。
光智科技
人民财讯
李在山
2024-05-11 19:43
先导电子启动上市辅导 推动高性能膜材料产业化
新材料领域新晋独角兽先导电子启动上市辅导。2月18日公司消息,先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先导电子”)在江苏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辅导机构为国信证券。先导电子前身是先导薄膜材料有限公司。2023年6月,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正式更名为先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显示,先导电子是先导集团下属子公司,致力于研发、生产、销售和回收真空镀膜用溅射靶材和蒸发材料。产品系列包括高纯金属、合金、贵金属及陶瓷材料所制成的靶材、锭、颗粒及粉末,被广泛应用于显示、光伏、半导体、精密光学、数据存储及玻璃等领域。先导电子现有员工近千人,在广东清远、安徽合肥、江苏徐州、韩国、新加坡分别建有多个研发制造基地,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销售办公室,先导薄膜材料目前已成为国内具备相当规模和影响力的靶材供应商之一。公开报道显示,目前,先导电子是国内唯一一家进入磁存储靶材领域、国内首家交付G4.5代高迁移率氧化物靶材、国内首家实现高世代液晶显示面板用ITO靶的生产商,公司的ITO靶材出货量更是实现了全球第一。母公司先导科技集团总部位于广东省,从1995年开始涉足稀散金属材料行业,现已实现全球化布局,业务据点涉足国家16个,全球网点40余个。成立至今,先导电子已完成多轮融资并获众多知名机构追捧。最近一次融资是在2022年9月,先导电子前身先导薄膜完成B轮融资,融资规模高达45亿元,创下稀散金属材料领域的融资纪录。本轮投资方阵容瞩目,包括中金资本管理部旗下基金领投,中建材新材料基金、中电基金、中国中化高新产业基金、中船集团海洋基金、五矿创投、SK中国、国投创合、东方三峡、大湾区基金、招商致远、华发集团、格力集团、海尔汇智、摩根士丹利中国股权投资、兴业银行集团、盈科资本、信达鲲鹏等参与投资。辅导文件显示,先导电子控股股东为广东先导稀材股份有限公司,直接持股比例为44.91%,最终实控人为朱世会。公开资料显示,先导电子掌舵人朱世会,1993年进入稀散金属行业工作,从一个普通业务员做起。其间,朱世会发现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大企业大多是在国内低价采购初级原料,经过加工后再高价卖到国内。有见及此,朱世会成立了先导集团,开始涉足稀散金属材料科技领域。2003年朱世会在清远正式成立广东先导稀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先导稀材”),先后解决了13N锗、LYSO晶体、ITO靶材、ZnSe红外材料等多种关键材料的技术难题。历时27年,朱世会执掌的先导系公司已经拥有包括铟、硒、碲、铋产量全球第一、ITO靶材出货量全球第一、国内最大LED用砷化镓外延基片供应商在内的多个细分领域第一,突破了国外对我国关键材料的封锁垄断,填补了行业空白。2020年,先导收购了一家世界知名的真空镀膜设备公司德国FHR,基于此公司也在国内布局半导体设备产业,在江苏徐州和广州南沙都规划了产研项目。
电子
新产业
国信证券
证券时报·e公司
康殷
2024-02-19 16:35
波长光电创业板上市 新兴应用领域业绩高速增长
8月23日,南京波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波长光电,股票代码:301421)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本次公开发行股票2893万股,发行价格为29.38元/股,计划募集资金3.2亿元,实际募集资金总额8.5亿元,意味着波长光电的投资价值被更多机构认可。公司表示,本次募投项目有助于加快公司在光学领域的资源布局,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进行技术能力提升与创新。作为中国精密光学元件、组件的主要生产商,波长光电多项自研核心技术指标达行业领先水平,对我国激光制造产业与红外热成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并赢得了包括大族激光、华工科技、高德红外、韩国伊欧科技、美国IPG等行业内众多知名客户的赞誉。新兴应用领域业绩高速增长波长光电成立于2008年,公司专注于工业激光加工和红外热成像领域,主要产品涵盖了激光光学系列中的扩束镜头、扫描镜头、聚焦镜、准直镜;红外热成像系列中的红外热成像镜片、近红外镜头、短波红外镜头、中波红外镜头以及长波红外镜头;光学设计与检测系列中的主流光学设计软件ZEMAX以及光学检测设备等。公司坚持走自主研发与吸收创新相结合的研发之路,2021年7月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0年至2022年,波长光电业务收入分别为2.67亿元、3.09亿元及3.4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05.34万元、5443.17万元及6150.73万元,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023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为1.83亿元,同比增长12.7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55.93万元,同比增长19.58%。值得注意的是,波长光电在新能源、半导体、医疗科技、增材制造、光伏等新兴应用领域业绩高速增长。2020年—2022年,新兴领域营业收入从2232.78万元增至6164.08万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66.15%,新兴领域营收占比从8.49%增至18.28%。产品用于半导体及新能源等领域消费电子行业、标记行业、新能源动力电池等行业,都属于波长光电下游激光加工设备行业的终端应用领域。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针对动力电池加工的应用需求快速增长,公司的极耳切割镜头以及高功率焊接镜头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并实现规模销售。2020年至2022年,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产品收入分别为1149.04万元、1845.51万元及2964.16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4.37%、6.05%及8.79%。招股说明书同时显示,在半导体应用领域,公司已具备提供光刻机配套的大孔径光学镜头的能力。公司成功开发的光刻机平行光源系统可用于国产光刻机领域配套,并已交付多套系统用于接近式掩膜芯片光刻工序。在激光检测和测量方向,公司产品目前已进入半导体光刻领域配套检测产业。波长光电红外光学领域产品主要终端市场为红外热成像领域下游的安防监控、户外夜视等监测行业。针对监测行业而言,报告期内,公司该领域产品收入分别为7356.36万元、5042.89万元及6179.05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27.99%、16.54%及18.32%。值得一提的是,波长光电的红外材料技术为进入大批量消费类红外产品市场奠定了基础。公司新型模压工艺研发的多款红外硫系玻璃模压镜头已实现批量出货,主要运用于安防监控、红外辅助驾驶、智能家居等领域。力争成为光电行业的主导力量受益于政策端与需求端双项利好,波长光电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2021年度,波长光电元件、组件的产能利用率分别达到了97.39%和101.49%,随着激光和红外应用市场需求旺盛,公司下游订单逐年增加,现有产能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本次拟使用募集资金投资的三个项目中,激光光学产品生产项目达产后,预计将年产激光光学组件61,300件,激光光学元件323,000片;红外热成像光学产品生产项目达产后,预计将年产红外热成像光学组件70,000件,红外热成像光学元件(包括红外锗/硅元件、探测器窗口、消费类元件)480,000片。招股说明书显示,本次募投项目预计新增元件产品产能803,000片,占发行人2022年度元件类产品实际产能89.99%;预计新增组件产品产能131,300件,占发行人2022年度组件类产品实际产能112.51%。根据规划,未来波长光电将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激光智能制造、半导体、新能源、生命科学、红外成像、AR/VR、智慧家居、增材制造、航空航天等科技应用领域的客户提供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核心光学器件和解决方案,力争成为国际一流的高端精密光学元器件制造企业,成为光电行业的主导力量。(CIS)
业绩
创业板
华工科技
2023-08-23 10:28
波长光电开启申购:新兴应用领域业绩高速增长 有望成为光电行业主导力量
8月14日,南京波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波长光电,股票代码:301421)正式开启申购。公司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总数为2,893万股,发行价格为29.38元/股。资料显示,波长光电成立于2008年,公司专注于工业激光加工和红外热成像领域,致力于提供各类光学设备、光学设计以及光学检测的整体解决方案,是中国精密光学元件、组件的主要生产商,多项自研核心技术指标达行业领先水平。专精特新“小巨人” 主营业务营收稳步增长波长光电的主要产品包括激光光学和红外光学的元件、组件系列以及光学设计与检测系列,涵盖了激光光学系列中的扩束镜头、扫描镜头、聚焦镜、准直镜;红外热成像系列中的红外热成像镜片、近红外镜头、短波红外镜头、中波红外镜头以及长波红外镜头;光学设计与检测系列中的主流光学设计软件ZEMAX以及光学检测设备等。经过多年的发展,波长光电已成为国内精密光学元件、组件行业的重要成员,对我国激光制造产业与红外热成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20年7月,受全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邀请,公司牵头起草了《激光加工镜头》行业标准。2021年7月,波长光电被认定为工信部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分别以南京和新加坡作为境内境外业务中心,采用覆盖全球的直销销售模式。客户包括国内外各应用领域头部企业及科研院所,赢得了包括大族激光、华工科技、高德红外、韩国伊欧科技、美国IPG等行业内众多知名大型企业的赞誉,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截至2022年末,波长光电研发团队中直接从事科研开发的技术人员有73人,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3.83%。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已获95项专利授权,其中有26项发明专利,拥有与核心工艺相关软件著作权10项。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波长光电的实际控制人为黄胜弟、朱敏夫妇,两人直接及间接控制公司的表决权合计达到54.30%。其中,董事长黄胜弟曾任职于新加坡贰陆公司、新加坡Wintec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等全球顶尖光学器件制造商,拥有30年精密光学行业经验。朱敏作为公司创始股东之一,一直担任公司董事,她在2018年担任新加坡光学光电子学会副主席。2020年至2022年,波长光电业务收入分别为26,650.16万元、30,941.71万元及34,191.50万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05.34万元、5,443.17万元及6,150.73万元,均呈现增长趋势。2023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为18,272.43万元,同比增长12.7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55.93万元,同比增长19.5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300.19万元,同比增长20.32%。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新能源、半导体、医疗科技、增材制造、光伏等新兴应用领域业绩高速增长。2020年—2022年,新兴领域营业收入从2232.78万元增至6164.08万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66.15%,新兴领域营收占比从8.49%增至18.28%。激光产品用于国产光刻机配套及新能源动力电池等领域近年来,经过资本与政策推动,激光加工在消费电子、高端半导体制造等政策推崇的发展领域产业化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且具有较大规模的市场。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及中国激光制造产业发展迅速,其中以中国的技术革新及产业升级尤为明显,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光学产品市场。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编写的《2022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预计,2022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整体销售收入为876亿元,占全球激光设备市场份额比例逾50%,且会持续稳定增长。对于波长光电而言,消费电子行业、标记行业、新能源动力电池等行业,都属于公司下游激光加工设备行业的终端应用领域。以消费电子行业为例,报告期内,公司产品收入分别为5661.37万元、7318.70万元及6721.77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21.54%、23.99%及19.93%。以标记行业为例,报告期内,公司产品收入分别为5226.43万元、5877.70万元及5903.01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19.89%、19.27%及17.50%。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针对动力电池加工的应用需求快速增长,公司的极耳切割镜头以及高功率焊接镜头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并实现规模销售。2020年至2022年,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产品收入分别为1149.04万元、1845.51万元及2964.16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4.37%、6.05%及8.79%。波长光电一贯重视对新市场、新应用的研究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招股说明书显示,在半导体应用领域,公司已具备提供光刻机配套的大孔径光学镜头的能力。公司成功开发的光刻机平行光源系统可用于国产光刻机领域配套,并已交付多套系统用于接近式掩膜芯片光刻工序。在激光检测和测量方向,公司产品目前已进入半导体光刻领域配套检测产业。在其他下游应用领域,精密多层镀膜可为医疗和生命科学提供高品质的透镜和滤色片反射片等产品;AR 近眼检镜头可广泛用于 AR 眼镜成像质量检测;消费类精密光学镜头已成功进入机器人视觉领域。在光学智能检测技术方向,公司通过采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技术与机器人自动化控制技术相结合,开发了用于光学镜片表面缺陷检测的自动检测上下料一体化设备,目前在 AOI 视觉检测领域已形成较深的技术积累。红外产品广泛用于安防监控等领域红外线是自然界中存在最为广泛的辐射,由于红外线热辐射能量大小与物体温度相关,利用这一特点开发的红外热像仪,可将物体的温度差异通过图像清楚地在视频中显示出来。红外热成像具有隐蔽性好、抗干扰性强、目标识别能力强、全天候工作等特点,所以被应用于军事侦察、监视和制导等方面,在武器装备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红外热成像仪在电力、建筑、执法、消防、车载等行业应用的推广,国际民用红外热成像仪行业将迎来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期。根据Maxtech International预测,2023年全球红外热成像市场规模将达到182.60亿美元,其中民用红外市场规模将达到74.65亿美元。在全球民用红外市场主要细分领域中,增长最迅速的是个人消费领域,2014年至2019年预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41%,其中智能手机热像仪更是达到40.99%。安防监控及辅助驾驶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也在10%以上。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市场对于红外热成像仪的需求也日趋旺盛。在安防视频监控产品市场,红外热成像技术成为安防厂商的关注重点。考虑到消防、电力、工程建设、制程控制等领域需求,中国其他民用红外热像仪市场需求会超过200亿元。波长光电红外光学领域产品主要终端市场为红外热成像领域下游的安防监控、户外夜视等监测行业。针对监测行业而言,报告期内,公司该领域产品收入分别为7356.36万元、5042.89万元及6179.05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27.99%、16.54%及18.32%。当前,安防监控高清化、智慧化升级,推动光学镜头技术快速革新。根据TSR公布数据,2021年全球安防视频监控镜头市场销量为42,500万件,2015-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安防视频监控镜头市场仍将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预计2024年全球市场销量将达到50,050万件,2026年出货量达到62,600万件。波长光电的红外热成像下游产品例如红外瞄准仪、红外探测器、红外监视器、红外夜视仪、红外测温仪等,已广泛用于人体测温、民用侦查、瞄准、安防监控、无人机、森林预警以及水利监测等众多领域。公司的大口径硅的衍射面加工技术使得公司红外中波产品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公司的红外材料技术为进入大批量消费类红外产品市场奠定了基础。公司新型模压工艺研发的多款红外硫系玻璃模压镜头已实现批量出货,主要运用于安防监控、红外辅助驾驶、智能家居等领域。募投项目实施后产能有望翻番近年来,随着中国陆续出台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等相关产业支持政策,重点强调了激光加工设备中核心元器件的技术瓶颈,鼓励提高光学设计及基础的光学光电子制造能力,为重大成套设备制造、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配套服务。充分体现了国家支持发展基础光学研究和底层技术的决心,为产业未来的创新发展并实现高端进口替代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随着光学产业链在国内发展健全,下游市场应用如工业4.0、安防监控、光通讯等技术与光学发展紧密相连,逐步实现现代光学制造与电子信息化的智能融合。光学产品的应用领域逐渐拓宽,诸如消费电子、半导体制造、智能工业机床、红外热成像仪、车载镜头等相关产品及技术上都应用了多种不同规格的光学元件、组件。受益于政策端与需求端双项利好,波长光电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招股说明书显示,2021年度,波长光电元件、组件的产能利用率分别达到了97.39%和101.49%,随着激光和红外应用市场需求旺盛,公司下游订单逐年增加,现有产能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本次拟使用募集资金投资的三个项目中,激光光学产品生产项目达产后,预计将年产激光光学组件61,300件,激光光学元件323,000片;红外热成像光学产品生产项目达产后,预计将年产红外热成像光学组件70,000件,红外热成像光学元件(包括红外锗/硅元件、探测器窗口、消费类元件)480,000片。招股说明书显示,本次募投项目预计新增元件产品产能803,000片,占发行人2022年度元件类产品实际产能89.99%;预计新增组件产品产能131,300件,占发行人2022年度组件类产品实际产能112.51%。简而言之,募投项目实施后产能有望翻番。根据波长光电规划,未来公司将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激光智能制造、半导体、新能源、生命科学、红外成像、AR/VR、智慧家居、增材制造、航空航天等科技应用领域的客户提供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核心光学器件和解决方案,力争成为国际一流的高端精密光学元器件制造企业,成为光电行业的主导力量。(CIS)
2023-08-13 21:13
公司是国内集成电路用超高纯金属靶材的龙头企业,未来靶材产能持续提升,电磁光医全面开花,加快向高端优势产品的结构转型——7月27日研报挖矿
公司是国内集成电路用超高纯金属靶材的龙头企业,未来靶材产能持续提升,电磁光医全面开花,加快向高端优势产品的结构转型。
时报资讯
2022-07-27 08:42
中飞股份易主后首份年报审计被出具非标 业绩扭亏表象下暗含深层危机
原定于4月24日披露的中飞股份2020年年度报告,延期两天后终于在4月26日晚如期披露,2020年公司营收4.15亿元,同比增长221.69%,归母净利润为2381万元。从2019年的亏损1.12亿元转为盈利,中飞股份业绩可谓利好,但是这一消息并没有明显提升中飞股份二级市场股价,4月27日收盘公司股价只上涨了4%,报收于20.34元/股。扭亏利好为什么没有受到二级市场热烈追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中飞股份看似扭亏利好,背后隐藏的却是公司面临着深层的经营危机问题,业绩报告甚至被中审亚太会所直接出具非标审计报告。与2020年公司年报同时披露的还有中飞股份控股股东佛山粤邦投资的股份质押延期、对深交所关注函回复等40多项公告,其中揭示的中飞股份内控、经营、财务等问题让投资者冒冷汗。1月11日,中飞股份曾自称,经公司自查发现公司被朱世会控制的关联企业资金占用,累计金额达8.31亿元,随后公司于1月21日被黑龙江证监局责令整改。巨额资金遭实控人违规占款的消息引爆了中飞股价大跌,从公告日至今跌幅近30%。有消息称,公司或将面临投资者集体索赔。系列的利空造成中飞股份股价空前承压,公司或再次陷入经营危机。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7月1日才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市场的中飞股份之前从未出现股东占款等违规事项,2019年公司易主后,突然爆出诸多内控违规问题。易主后旋即业绩“变脸”中飞股份此前的主营业务为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及其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中核集团供应商、三级保密资格单位,2015年在创业板上市。其招股书显示,上市时,杨志峰、王钰、李念奎分别持有中飞股份36.44%、20.72%和3.82%,杨志峰为公司实控人。2017和2018年,中飞股份业绩连续两年暴跌,2018年净利润仅为138.21万元,直接面临亏损风险,而原实控人杨志峰所持股权处于高比例质押状态,已无力挽救公司败局。某大型投行研究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高比例质押问题在前两年比较突出,此问题造成了大量上市公司实控人变更,被迫性的简单的实控人变更,如果背后并没有优质资产支撑,很多上市公司股权变更后依然面临着发展经营困境。2019年4月,中飞股份原控股股东、实控人杨志峰与朱世会控制的粤邦投资签署协议,杨志峰将其持有的公司无限售流通股620万股(占当时公司总股本6.832%)转让给粤邦投资,并将其持有的其余1860万股限售股(占当时总股本20.4959%)委托给粤邦投资,由粤邦投资行使对应股份的全部表决权、提名权、提案权等股东权利。2019年8月,股份转让完成后,粤邦投资直接持有中飞股份620万股,拥有公司表决权股份2480万股,共计占公司总股本的27.33%,成为中飞股份的控股股东,朱世会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值得注意的是,朱世会是广东先导稀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先导稀材从事稀散金属及其高端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和回收服务,产品主要用于红外成像、半导体芯片、半导体显示、辐射探测、5G通讯等产业。2012年,先导稀材曾筹划登陆创业板,但是因为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受到质疑等原因,冲击上市无果而终。朱世会的入主被市场认为可能会借中飞股份的壳注入新资产,但是始终没有看到实质性动作。2019年朱世会入驻当年,中飞股份出现上市后的首次业绩亏损,当年公司实现营收1.29亿元,归母净利润巨亏1.12亿元。在中飞股份股价低迷之际,朱世会抛出定增计划,拟进一步控制中飞股份股权。2020年2月24日,中飞股份抛出2020年定增预案,拟以18.06元/股的价格向朱世会和皮海玲分别发行2430.25万股和292.25万股股份,募资4.92亿元,用于拓展“红外光学与激光器件产业化项目”。2020年4月,中飞股份变更定增预案,拟以18.06元/股单独向朱世会发行2430.25万股,募资4.39亿元。2020年6月,中飞股份再次变更定增预案,拟以12.04元/股的价格向实控人朱世会发行3645.38万股,募资4.39亿元。2021年3月12日,中飞股份突然公告,运作长达一年的定增计划终止。朱世会入主中飞股份后,拿着定增计划虚晃一枪,至今没有带来中飞股份主营业务的实质性改变,公司依然面临着亏损的压力,2020年,中飞股份虽然盈利2381万元,但是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仅为926.92万元。内控风险引爆年报中,中飞股份称,2020年公司新建“红外光学与激光器件”产业化项目,优化了公司业务结构,形成高端铝合金材料、红外光学及激光器件双主业经营模式,实现公司利润扭亏为盈。2020年公司营收4.15亿元,其中高端铝合金材料营收1.89亿元,红外光学与激光器件营收2.26亿元。但是公司的“红外光学与激光器件产业化项目”在2020年4月才开工建设,预计于2021年上半年一期工程才能实现试生产。报告期内,公司红外光学及激光器件2.26亿元的营收主要通过委托外部生产和销售,其中很大比例是依赖同一实控人控制的关联方广东先导先进进行生产。按照中飞股份披露的控股孙公司安徽光智与广东先导先进签订的委托加工协议,2020年其委托加工产品金属总量不超过40吨,委托加工费总额不超过2500万元,自2020年5月29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二者实际发生的委托加工费用达1404.26万元。2020年12月,中飞股份董事会决定,安徽光智与广东先导先进委托加工协议内容调整至委托加工产品金属总量不超过100吨(金属量以实际委托量为准),委托加工费总额不超5000万元,委托期限延长至2021年4月19日止。在关联方的生产支持下,中飞股份勉强实现盈利,避免了被戴帽的风险,但是其依赖关联方的红外光学及激光器件业务造成大量关联交易,直至曝出被关联方大量占款等内控问题。经中飞股份自查,安徽光智自2020年6月起存在被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关联企业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形。中飞股份红外材料及激光器件产业化项目新增设备采购中,安徽光智与设备中间商签订合同后,实控人控制的企业再与设备中间商再次签订购销协议,并由关联方最终实际对外实施设备采购。朱世会利用控制对外实际采购的预付款时间差、额度差实现资金占用,累计占用资金5.09亿元。安徽光智委托加工业务的原材料采购环节,安徽光智与第三方供应商(非关联方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实际控制人朱世会控制的企业在上市公司体系外再与材料供应商签订购销协议,将自有原材料经第三方间接销售于上市公司,通过材料交易实现资金占用资金2.83亿元。红外材料及激光器件产业化项目建筑工程施工上,安徽光智与总承包商签订合同后,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企业再与建筑商签署钢材购销协议,利用向总承包商供应建筑材料并提前收取预收钢材采购款实现资金占用资金0.39亿元。上述被占用资金累计高达8.31亿元。根据中飞股份的整改方案,其中4.80亿元及相应的利息费用882.91万元,已于2020年底全部退回、支付至安徽光智。安徽光智间接通过关联方向设备供应商采购设备和向钢材供应商采购钢材的1.11亿元被占款,关联方不收取任何费用。安徽光智向关联方采购原材料的2.4亿元被占款,相关关联方已向安徽光智退回,并取消了涉及的原材料采购交易,关联方已将相应的利息597.79万元支付至安徽光智。中飞股份称,公司及实际控制人朱世会能够在认定责任的基础上积极整改,未给上市公司造成实质性的损失,但是其暴露的实际控制人风险却引发市场的担心。消息公布后,公司的股价大幅下滑已达30%。值得注意的是,实控人关联企业占款事项并不是没有好处,其整改方案中,关联方向中飞股份支付的利息高达1480万元,占到了中飞股份2020年净利润的一半有余,让中飞股份远离了再次亏损的风险。内部动荡难平抛开关联方的生产支持和关联占款带来的额外收益,朱世会入主后,中飞股份的经营业务至今难言有起色。中飞股份实控人变更的消息只带来了股价经历过山车,同时累积了高额的负债。2020年,中飞股份推出定增预案后,公司股价大幅攀升,当年8月10日创下55.53元/股的历史高点,2021年受占款等利空消息影响,近期股价持续下滑,目前股价仅在20元徘徊。趁着股价高点,中飞股份多位原股东套现离场。2020年7月6日,中飞股份原控股股东杨志峰与粤邦投资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占公司总股本15.37%的2092.50万股股份,以29.55元/股的价格转让给粤邦投资,总价款高达6.18亿元。几乎与朱世会同时接受中飞股份的股东王强在同日,将其持有的占公司总股本14%的1905.75万股股份,以32.33元/股的价格转让给富银城投,转让总价为6.16亿元。中飞股份股东龚涛等也趁势减持,2020年9月已累计减持公司股份12万股。中飞股份控股权转让两年,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多少期待,而公司的负债却大幅攀升,2019年年末中飞股份的负债率仅为28.11%,2020年年报中负债率已高达82.36%。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飞股份的再次陷入股权高比例质押困境,趁着中飞股份股价高涨,控股股东粤邦投资多次质押公司股份融资,截至2020年8月7日,中飞股份公告称,控股股东粤邦投资已将其持有公司股份3720万股100%进行了质押融资,占公司总股本比例的27.33%。如今中飞股份股价大幅下滑,粤邦投资手中已无可质押股份,其如不能补充质押,质押股权可能面临被金融机构强制平仓的风险,中飞股份也将面临再次易主的风险。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0年年报公布前,中飞股份多位高管离职。2020年3月31日,公司副总经理张春波离任;2020年5月11日,公司副总经理冯正海离任。2020年6月8日,独立董事陈念念离任;2020年12月,董事施君、董秘杨宗璇先后离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其股权质押、高管离职问题多次致电中飞股份,但是公司电话始终无人接听。(21世纪经济报道)
光智科技
扭亏
年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04-28 11:27
共搜索到
7
篇相关资讯,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公告
共搜索到
0
篇相关公告,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视频
共搜索到
0
篇相关视频,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 暂无数据 -
热门文章
广电运通 :未来将主要围绕“人工智能”、“数据要素×”两大主题 全力挖掘并推动优质标的并购
东利机械:美国加征关税对公司影响很小
永兴材料在北京投资成立科技发展公司
尹锡悦弹劾案将宣判 韩国代总统称全力维持治安
以色列防长证实以军已在拉法发起军事行动
更多
10:46
恒丰纸业集团:成功实现首季“开门红” 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双增长
10:46
多只畜牧养殖ETF涨超2%
10:46
棕榈股份等在河南成立农业科技公司
10:45
上金所:继续加强近期市场防范风险工作
10:45
黄金概念表现强势,前海开源黄金ETF涨1.55%
10:44
消费电子板块走弱,多只ETF跌超2%
10:43
万集科技新设数据科技公司 含物联网业务
10:43
上海为民营经济召开大会,将出台26条措施,帮民营企业解决“真问题”
10:43
华电能源在黑龙江省新设风力发电公司
10:43
我国成功发射天平三号A星02星
10:42
丽江股份:将全力推进牦牛坪索道改扩建项目 力争上半年开工
APP
公众号
寻求
报道
帮助
反馈
回到
顶部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