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读 / 详情

【e公司观察】生物技术首次批准用于口粮作物意义重大

池北源 · 2024-05-10 18:33 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近日农业农村部网站公布,一个用于抗白粉病和高产的小麦基因编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获批,我国口粮首次可以使用基因技术。

一位中国小麦技术专家认为这是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事件,事实上确实如此。我国棉花早已普及抗虫棉转基因技术,棉花不是粮食,没有安全担忧。但是在口粮上,中国对于基因技术使用一直谨慎。国家在转基因技术上投资多年,花费巨大,但一直处在科研阶段,没有进行推广。

1999年,农业部受理了华中农业大学培育的两种转基因水稻(转cry1Ab/cry1Ac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的安全评价申请,经过11年的评价,于2009年8月17日颁发了安全证书,有效期为五年。但是这些转基因技术并未最终走入田间地头。

近些年政府批准了不少应用于玉米、大豆的转基因技术,使用这些转基因技术的品种已通过品种审定,在限定区域内推广,种植面积已超千万亩,每年种植面积都在稳步扩大。

玉米和大豆主要用于饲料,转基因技术推广的阻力较小,而在水稻、小麦领域,多年来转基因技术推广已实际上叫停,因为直接作为口粮食用,政策更为谨慎。

在育种中使用的生物技术主要包括转基因和基因编辑两大类。这次政府批准用于小麦种植的生物技术和传统的转基因技术有所不同,是基因编辑技术。

转基因推广时间较早,已有数十年的商业推广历史,而基因编辑技术进入商业化较晚,2012年科学家发现了新的基因编辑方法,施用在育种上,才开启了这一领域。

转基因是在某个生命体里转入外源基因,从而增加该生命体的性状,比如抗虫、抗除草剂等,而基因编辑技术则是精准更改主要是删除某些基因,从而改变生物体性状。本次政府批准的基因编辑技术,主要是通过突变小麦六倍体的ML0基因,让小麦摆脱白粉病真菌感染的困扰。科学家发现ML0基因是植物白粉病感病基因,与超过650种白粉病真菌感染相关。 ML0功能的丧失可赋予植物广谱持久的白粉病抗性。科学家还能由此让粮食增产。

政府对转基因和基因编辑区别对待,是因为转基因有外部基因,需要更长时间和更谨慎的审核,基因编辑没有外源基因,则被认为安全可靠。转基因技术从研发到走进田间地头的时间至少八年,而基因编辑则为2年。

政府没有批准口粮作物使用转基因技术,也是这种谨慎性的体现。这次基因编辑技术批准使用于小麦,是生物技术首次可以在口粮上使用,具有很大的政策意义,基因编辑技术将在丰产、环保等诸多方面守护主粮安全。

丰产始终是我国农业的一大追求,同日批准玉米矮化基因编辑技术,就是通过矮化实现密植,从而提高产量。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减少粮食对外依存度是一项长期目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