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
快讯
解读
股市
港股通
视听
专题
行情
数据
公众号
APP
电子报
上市公司资讯第一平台
搜 索
综合
股票
资讯
公告
视频
共查询到
65
篇相关资讯
股票
股票名称
现价
涨跌
涨跌幅
振幅
最高
最低
成交金额
操作
共搜索到
0
只相关股票,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资讯
深度丨债市“科技板”呼之欲出 创投机构亟待疏通发债“堵点”
近期监管层的一项重大部署引发创投圈热议!在3月6日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为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证监会、科技部等部门,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值得注意的是,债券市场“科技板”将支持投资经验丰富的头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发行长期限科技创新债券,带动更多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这意味着,国内创投机构可借此进一步拓展募资渠道,科技创新发展将被注入更多“活水”。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创投发债早已有之,但整体发行规模和认购量都不大,创投发债背后有哪些“堵点”?创投机构纷纷布局债市创投机构发债并非新鲜事。早在2017年,证监会就试点推出了“双创债”,将创新创业公司和创业投资公司均纳入试点发行主体。2021年,证监会在“双创债”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试点,2022年5月科创债正式推出。2023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混合型科创票据,企业可将募集资金以股权投资或基金出资等方式,直接以股权形式投资于科技企业。据记者梳理,自2017年以来,多地国资投资机构,以及部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都试水发行“双创债”、科创债来拓展募资渠道,其中包括部分头部民营创投机构,如东方富海、天图投资、松禾资本、基石资本等均在不同阶段发行过债券。根据公开资料,2017年5月,天图投资在上交所成功发行创新创业债,首期实际发行规模10亿元;同年10月发行第二期债券,发行规模8亿元。紧接着,深创投也在当年的12月在深交所面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第一期双创债“17创投S1”,发行规模为5.5亿元,期限5年。但整体来看,这些年创投圈发债的主体以国资背景的创投机构以及地方产业投资集团为主,民营创投机构占比较少。从债券期限来看,多为3—5年;首期发行规模较少超过10亿元;从债券的票面利率来看,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利率多在3%—4%之间,甚至部分低于3%,而民营创投机构的利率则高达6%及以上。如西安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于今年2月28日发行了“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支持”双品种公司债券,规模2.5亿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3.18%,该利率创全国同类债券历史新低。从认购情况来看,地方国资投资集团发行的债券一般都能获得较好的认购。比如,2024年,广西金融投资集团面向专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获得了超5倍的认购。同年,芜湖投控控股的芜湖远大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发行了全国首单用于未来产业的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获得2.33倍认购。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近年来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据统计,截至目前,科创债的累计发行规模接近1.2万亿元。今年以来,科创债的发行规模超过820亿元,同比增长超50%。去年6月发布的《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也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机构发行公司债券和债务融资工具,增强创业投资机构筹集长期稳定资金的能力。“作为发行人,我们很期待债券市场即将推出‘科技板’,这将从政策层面解决我们资金管理上的痛点。”深圳一国资创投机构人士表示,公司有发债需求,此前已经在积极准备科创票据的发行,这次也在积极准备债市的“科技板”,希望借此成功发行债券。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此次监管层对债券市场“科技板”的部署,并继续支持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发行长期限科技创新债券,进一步畅通创投行业的募资渠道,致力于破解募资难题。创投发债需求大但“堵点”多创投募资难题仍在持续。有关数据显示,去年机构有限合伙人(LP)出资投向创投基金的认缴规模同比减少17.52%。此次债券市场“科技板”即将推出的消息在创投圈内引发热议,据记者了解,不少创投机构纷纷开会研讨自己是否符合发债条件,力图抓住这一政策红利,破解当前的募资难题。但是,从以往创投机构的发债情况来看,却存在不少“堵点”。首先,发行成本高。深圳某头部创投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这些年曾发行过3次债券,发行成本(含债券利息、担保费用、承销费用等)在5%—8%之间。另一家头部创投机构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当前公司发行债券的融资成本较高,3年期的综合成本大约在6.6%,3+2年期的综合成本大约在6.8%。相比而言,从地方国资投资公司、产业投资集团等发债主体的票面利率来看,其发债成本相对较低。据记者了解,票面利率与发行主体的评级相关。华南一券商资深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资产规模大、融资能力强、兑付能力好,信用背书和评级都会高很多,所以综合成本相对较低。而对创投机构发债主体来说,过往是否具备良好的投资业绩,股权投资基金到期时是否具有足够的利润来兑付债券等,都会影响评级。深圳一名创投机构人士则表示,债券市场对民营企业发债主体信用评级往往比照传统金融机构开展,但创投机构具有净资产较低、现金流不稳定,以及持有的股票及股权价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进而对公司业绩造成较大影响,使得信用评级难以达到较高水平。据悉,目前民营投资机构的评级大多为AA级,部分为AAA级,只有达到AA级以上的发行主体,才能进入债券类投资机构的白名单。因此,评级低将不利于创投机构发行债券,且利率一直居高不下。其次,债券期限与基金期限错配。创投机构投资周期长,项目投资退出周期一般都在5年以上,所管理的基金存续期一般在7—9年。但创投科技债的期限较短,一般在2—3年或3+2年,创投机构发债会存在期限错配、短债长投的现象。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滚动发行,以创投机构的净资产池对应偿还到期债券。再次,担保额度低且利率高。由于民营创投机构普遍存在净资产额小,在基金中的出资不能用于反担保质押等问题,导致民营创投机构可获得的担保额比较低。此外,担保机构目前出具的担保函基本为3年期以内,长于3年则被判断为风险较高,难以获批。市场化担保费率基本不低于1.2%,难以降低。最后,由于发债主体希望债券用途可以用于置换在已设立且存续期未满5年的创投基金中的出资,而科创债对置换基金出资用途要求是债券发行前12个月内的出资,导致创投机构现有发行规模较小。此外,创投机构发行的债券利率与其背后的风险因子并不完全匹配,理财子等机构投资者认购积极性不高。业内建言多方面破解发债难题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是落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推进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但要让创投机构发债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则需真正解决以上“堵点”“卡点”。证券时报记者在深圳市委金融办近期召开的一场关于推动债市“科技板”落地的动员座谈会上了解到,创投机构对发债的欲望强、需求大,因此,围绕当前存在的问题纷纷提出一些建议。在债券期限方面,东方富海方面建议,匹配创投基金长期投资需求,明确科创债期限满足7+2年或5+5年等10年期及以上期限。在发行额度方面,除明确债券发行募集资金可用于对新设创投基金出资外,建议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投机构按照拟替换的存量基金规模及拟出资的新设基金规模的20%发行债券,并替换在已设立且存续期未满5年的创投基金中的出资。在担保机制方面,多家机构都建议进一步降低担保费率,并采取央地合作的担保模式,实现风险共担机制。然而,出于风险考虑,担保机构在费率问题上与创投机构存在一定的分歧。作为政策性担保机构,深圳高新投方面则建议,建立政策性风险补偿机制,对担保公司因科创债增信业务产生的损失提供风险补偿,增强担保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从而提升担保公司开展科创债增信业务的积极性与信心。在债券利率和费用方面,东方富海方面建议,按同期国债利率结合市场化利率发行。由中国人民银行协调相关部门给予贴息,贴息后(含债券利息、担保费用、承销费用等)不高于同期国债利率的150%。在债券认购上,多家创投机构都反映,目前债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认购机制缺乏明确政策支持,如银行自营资金购买科创债仍存限制,这导致投资者的认购积极性不高。因此,业内建议,有关监管部门出台具体政策,通过设置必要激励约束机制,协调、鼓励银行以自营资金或理财子资金等方式参与认购,提高认购积极性。在风险分担方面,招商局资本提到,市场主体非常关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风险分担机制,包括其中有关机构或者地方政府分担比例,以及分担比例是否会按机构类型进行分层等,为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发债融资提供增信支持。在债券评级方面,天图资本方面建议,相关部门推动评级公司根据创投发债主体的特点,适当优化信用评级条件和要求,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潜力,为民营企业发债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此次监管推行的债市“科技板”,有望打破此前科创企业、创投机构发债的多个“卡点”,“比如期限限制、债券评级、发新债置换存量基金等方面可能都有突破,或将推动更多市场化机构参与”。(证券时报)
创投
债市
机构
证券时报
03-20 08:08
盘中暴跌25%!奈雪,被调出!
3月10日,奈雪的茶(简称“奈雪”)港股股票大跌,盘中一度跌超25%,报1.22港元,创2月7日以来新低。截至14:10,奈雪股价仍跌超20%。同一天,奈雪被正式调出港股通名单。近期奈雪负面消息不断,先是去年四季度遭遇多个股东持续减持,合计变现约5.58亿港元;上周五又发布业绩预警,预计经调整净亏损约8.8亿元至9.7亿元(人民币,下同);券商中国记者亦发现,公募基金早在2023年下半年便已在持续减持奈雪。奈雪暴跌3月10日,港股奈雪盘初一度跌超25%,成为市场焦点。同时,香港恒生指数开盘跌0.48%,恒生科技指数跌0.35%。这或许与当天港股通标的名单调整正式生效有关。根据交易所公告,此次共调入香港中旅、小菜园、毛戈平、贝壳-W和卫龙美味等27只股票,并调出奈雪的茶、百果园集团、绿景中国地产、SOHO中国等28只股票。而在上一交易日盘后,奈雪发布业绩预警,预计2024年度将录得收入约48亿元至51亿元,预计经调整净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约8.8亿元至9.7亿元。2023年度同期经调整净利润2091.2万元。奈雪对此表示,预期盈转亏,主要由于去年消费市场表现疲弱,更多的顾客倾向于谨慎消费或目的性消费。且现制茶饮行业竞争加剧,共同导致集团2024年度来自奈雪的茶直营门店的收益及门店经营利润率产生波动。与此同时,奈雪还在2024年度关闭了部分表现不及预期的门店,并产生了闭店损失。“本集团预计将继续关闭或改造经营不善的门店,为此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此外,奈雪还在报告期录得应占联营公司亏损及产生若干投资的减值亏损。减持风波从2024年9月起,奈雪便遭遇多名股东的持续减持。根据香港联交所披露数据,在2024年9月27日至11月28日期间,奈雪共遭遇19笔大股东减持,累计减持约2.87亿股,合共变现约5.58亿港元。具体来看,减持股东主要是PAG(太盟投资)及其董事长单伟建,天图投资及其董事长王永华。两家机构在奈雪上市前便早早投资入股。公开信息显示,奈雪的茶于2017年1月,A轮7000万元,来自于北京天图及成都天图;2017年8月,A+轮2200万元,来自于成都天图及曹明慧;2018年11月,B-1轮3亿元,来自于天图东峰、天图兴南及天图兴鹏;2020年12月,C轮1亿美元,来自于PAGAC Nebula。与此同时,券商中国记者统计Wind数据发现,自2021年9月被调入港股通后,公募基金曾一度不断对奈雪进行加仓,最终在2023年半年报,共有29只公募基金合共持有4500万股,持股总市值一度达到2.25亿元。但此后随着奈雪股价一路下行,截至2024年半年报,仅有8只公募基金合计对奈雪持股1821万元,仅剩高峰期的零头。调整战略2021年,奈雪的茶登陆港股市场时,总市值一度突破300亿元。但目前总市值已大幅缩水九成。数据显示, 奈雪的茶位于一线、新一线、二线和其他城市的直营店的单店日均GMV已经跌破万元,且下滑幅度均超过了37%。为应对挑战,奈雪放缓了门店扩张策略,2024年第三季度运营情况显示,第三季度开设了23家直营门店,关闭89家直营门店,直营门店数净减66家。“公司已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并将持续执行一系列举措,包括不断优化现有门店并探索更多店型以调节不同消费场景下茶饮店网络的扩张,以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奈雪表示,还将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并配合“大单品”进行持续的创新的品牌营销活动,以增强对顾客的吸引力与品牌声量;全面升级更为高效的门店运营管理体系以提升门店盈利能力;以及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打造高效组织架构等措施优化总部运营成本。在茶饮赛道,以加盟为主的品牌为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以直营为主的是奈雪的茶。中泰证券商社组首席郑澄怀日前表示,通过对比同赛道的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以及奈雪的茶,可以发现加盟模式因财务模型更优,未来仍将是投资人关注的重点领域,尤其蜜雪冰城各项指标出众,规模优势短期内难以撼动。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的2月26日,奈雪的茶公告称,公司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邓彬因需发展其他个人事务辞职。据公开信息,邓彬在奈雪的茶任职已接近10年,是除了创始人夫妇赵林、彭心外的唯一一位执行董事,称得上奈雪的“三号人物”。(券商中国)
奈雪
基金
奈雪的茶
券商中国
03-10 21:15
钟薛高咋回事?老板被限消,雪糕大降价......
时隔仅数天后,曾经称号“雪糕界爱马仕”的钟薛高相关话题再次冲上热搜榜单。 3月12日,“钟薛高及其创始人林盛被限消”的消息冲上热搜榜单。 企查查信息显示,近日,因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钟薛高食品(上海)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林盛被限制高消费,涉及仲裁案件,申请人为周某某、裴某某等,执行法院为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关联案件流程显示,此前,该公司已成被执行人,执行标的81.81万元。 对此,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联系钟薛高相关负责人,截至记者发稿未获得置评。 实际上,3月6日,话题“钟薛高售价从60元降到2.5元”也冲上热搜。 据媒体报道,在某购物平台,目前钟薛高雪糕的销售价格已至低位,其中临期产品甚至低至2.5元一支,从最高超过60元一支到如今2.5元一支,不少消费者表示没想到钟薛高的利润空间如此之高,有种被骗的感觉,直呼“钟薛高不仅刺客,还在欺客”。 此后,另有媒体报道称,网传2.5元的钟薛高或是临期甩货。 e公司记者登陆美团小象超市看到,规格为80克的钟薛高椰香咖啡口味冰淇淋,为临期特惠产品,目前售价为5.9元,是原价18元的3折左右,但平台显示补货中。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钟薛高创始人林盛曾在节目中被问及“为什么钟薛高卖这么贵,毛利那么高吗”。 他表示:“毛利高吗?其实钟薛高的毛利和正常的传统民营企业的毛利,只是略高。”林盛还曾称“钟薛高的参照物是奶茶和咖啡,你为什么愿意花20元买一杯奶茶咖啡?十几块钱的钟薛高和它们是一类物品。” 除了被限制消费外,近期钟薛高被曝出股权冻结,涉及冻结股权数额合计约3500万元。 企查查信息显示,钟薛高食品(上海)有限公司于近日新增3则股权冻结信息,此次股权被执行的企业为钟薛高旗下三家公司,股权冻结数额分别为2000万元、1000万元和500万元。此次股权的冻结期限直至2027年2月5日,执行法院为浙江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法院。 实际上,钟薛高目前面临的处境此前或有征兆,去年10月,钟薛高曾因“欠薪”登上热搜榜。 据媒体报道,彼时,在社交媒体平台,有多个网友自爆被钟薛高欠薪,并打出“钟薛高还钱”等字样。 一位内部人士爆料称,“9月份工资被拖欠到现在,没有任何说法,也没有任何通知”。 另一位网友则称其“6月份第一批被裁,7月14日工资和赔偿全部到位,再晚一个月被裁不知道什么时候拿到赔偿”。对此,钟薛高公开回应称,公司正在积极解决相关纠纷。 钟薛高成立于2018年3月,成立之初定位于高端雪糕市场,早期发布的6款产品,售价均在10元以上。同年推出的厄瓜多尔粉钻雪糕定价66元,成为雪糕界的“爱马仕”。 虽然推出的雪糕价格普遍较高,但前几年钟薛高的销量也一路走高。 资料显示,此前,钟薛高只用16个月就实现了1亿元的营收,2019年全年售出雪糕片数超800万。2020年“双11”,一举战胜哈根达斯,成为彼时天猫冰品类目销售额第一;次年“双11”,钟薛高再度夺冠。 不过,2023年3月,钟薛高发布售价3.5元/支的雪糕新品“Sa’Saa”。 彼时,证券时报·e公司联系了钟薛高相关负责人,该人士回应称,本次推出新品为丰富产品线和价格带的一大举措。 从钟薛高的融资情况看,2018年成立到2021年5月,该公司共完成了三轮融资,其中不乏知名创投机构。 企查查显示,2018年7月,钟薛高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真格基金,峰瑞资本,经纬中国;数个月后,钟薛高宣布完成Pre-A轮认融资,包括头头是道投资基金 ,天图投资参与投资。 2021年5月,钟薛高实施了A轮,融资金额2亿元,估值约8.06亿元,领投机构为元生资本,跟投机构包括H Capital ,天图投资,万物资本。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目前而言,钟薛高要深耕这一市场,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中低档雪糕的消费群体长期以来更偏爱伊利、蒙牛等知名品牌,这对品牌力受损的钟薛高来说,无疑加大了其市场渗透的难度;在高端产品领域,其销售也显得力不从心。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钟薛高的经营理念缺乏可持续性。” 责编:张骞爻校对:彭其华
证券时报·e公司
曹晨
2024-03-12 21:29
11月上市新股无一破发 临近年底香港IPO市场复苏迹象明显
临近年底,香港IPO市场明显回暖:截至12月1日收盘,四季度上市的12只新股中仅2只破发,其中11月上市的7只新股均录得涨幅,无一破发,华视集团、喜相逢集团上市以来累计涨幅更是达91.35%、89.09%。目前6只新股处于发行状态,将于12月5日至12日登陆港交所。近日优必选、兰钧能源、集海资源通过上市聆讯;而晶泰科技、拨康视云等也均在加快冲刺港股IPO。12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近期环球经济前景不明朗,地缘政治情况不稳,以及“更长时间维持高息”的利率环境等宏观因素,无可避免地制约了香港金融市场,特别是现货股票交易及IPO首发融资金额的短期表现,然而香港金融市场根基稳固,韧性十足,具备国际性、综合性及增长性的特点。安永也认为,未来在不利因素逐渐减少、资本市场逐渐稳定后,香港的IPO活动将会复苏。破发“魔咒”被11月新股打破今年以来,香港IPO活动较为疲软,新股上市后也多数处于破发状态。不过,进入第四季度以来,特别是11月以来,港股新股的破发“魔咒”被彻底打破了。统计显示,四季度总共有12只新股登陆港交所,其中仅天图投资和绿源集团的股价目前尚处于破发状态。从11月单月来看,7只新股上市至今均录得涨幅,无一破发,其中华视集团、喜相逢集团、十月稻田、药明合联、友宝在线的当前股价相较于发行价上涨幅度超过50%。其中,华视集团于11月10日上市,目前股价较发行价累计涨91.35%,其本次发行价为1.04港元,募资净额为7210万港元。华视集团为一家位于湖北省的品牌、广告及营销方案服务供应商,提供从市场研究(通过与研究机构合作)到品牌、广告及营销方案执行的整个价值链中的全方位服务,通过与不同媒体资源供应商合作协助品牌商、广告主及广告代理商制订及实施有效的服务方案。招股书显示,华视集团2020年至2022年营收分别为1.03亿元、1.58亿元、2.05亿元;毛利分别为4288.5万元、5767.1万元、1.03亿元。喜相逢集团于11月9日上市,目前股价较发行价涨89.09%。喜相逢集团是一家知名汽车零售商,主要通过在中国的自营销售网点提供汽车融资租赁服务:于2012年之前,公司主要以经营租赁方式提供汽车租赁服务;于2018年底,公司开始为个人网约车司机提供汽车租赁解决方案。根据灼识咨询报告,就直接融资租赁的交易量计,喜相逢名列第4位及于2022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约为4.1%。就所有零售汽车融资租赁公司的零售汽车融资租赁交易量计(包括直接融资租赁及售后回租),公司名列第19位及于2022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约为0.7%。药明合联则于11月17日登陆港交所,上市以来累计较发行价升56.31%。药明合联本次发行1.78亿股股份,每股定价为20.6港元,所得款项净额约34.83亿港元。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全球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及更广泛生物偶联药物市场的领先合同研究、开发及制造组织(CRDMO),药明生物持股50.91%。由于背靠“药明系”,药明合联上市前受到7名基石投资者追捧,包括景顺投资、泛大西洋投资、卡塔尔投资局、UBS基金、红杉、诺和诺德和清池资本,合计认购股份比占全球发售股份的63.83%。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2年的收益计,药明合联是全球第二大、中国第一大从事ADC等生物偶联药物CRDMO,市场份额为9.8%,而按截至2022年年底的项目总数计,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偶联药物CRDMO。药明合联也是少数在上市之前就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2年,药明合联的营收分别为0.96亿元、3.11亿元和9.9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26亿元、0.55亿元和1.56亿元。今年上半年,药明合联的营收同比增长201.82%至9.93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80.61%至1.77亿元。多家公司备战年底前上市随着香港IPO市场回暖,多家公司正加紧冲刺,备战年底前上市。就在12月1日,香港IPO市场有三家公司同时在招股,包括德康农牧、富景中国和燕之屋,预计将于12月6日、8日和12日上市;K CASH集团、升辉清洁、国鸿氢能三家公司则已结束招股,将于12月4日公布招股结果,并于12月5日同时登陆港股市场。燕之屋拟在中国香港发售股份320万股,国际发售股份2880万股,另有480万股超额配股权,预计发售价为8.8港元-11港元,公司日前已获得1600万美元基石投资。公司是中国燕窝产品市场的领先品牌,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优质的现代燕窝产品。目前,燕之屋主要有三大产品类别,即纯燕窝产品、燕窝+产品及+燕窝产品,可满足消费者于不同生活场景中的差异化体验需求。其中纯燕窝产品主要包括碗燕、鲜炖燕窝、冰糖官燕及干燕窝等。国鸿氢能是我国一家专注于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氢燃料电池系统的领先技术型氢燃料电池公司。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按氢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计,国鸿氢能自2017年至2022年连续六年排名第一。此次拟发行7952万股,其中,香港发售部分占10%,国际发售部分占90%。每股的发售价定在19.35港元至21.35港元之间。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22年时,国鸿氢能的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出货量为175.2兆瓦,出货价值为3.14亿元,出货量及出货价值所占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4.4%、21.9%,均位列市场第一名。还未进入发行状态的公司也加快了冲刺上市的步伐。近日优必选、兰钧能源、集海资源通过上市聆讯;而晶泰科技、拨康视云等也均在加快冲击港股IPO。其中优必选、晶泰科技备受明星机构追捧。优必选已通过港交所聆讯,如果顺利上市,将成为港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招股书显示,截止到2023年6月30日,优必选已服务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900多家企业客户,并已售出超76万台机器人,在全球人形机器人尚处于技术探索和发展的早期阶段,率先实现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成立至今,优必选已获得腾讯、启明创投、鼎晖投资、工商银行、居然之家等知名机构的投资。IPO前,腾讯和启明创投持有优必选超5%的股份,为第一大和第二大机构投资方。港交所官网于11月30日披露,晶泰科技递交了上市前申请文件,成为第二家根据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8C章递交招股书的科技公司,此前第一家为6月30日申报的黑芝麻智能。晶泰科技被认为将成为“亚太AI制药第一股”,公司是一个基于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赋能和机器人驱动的创新型研发平台,为制药及材料科学(包括农业技术、能源及新型化学品以及化妆品)等产业的全球企业集团和创新公司提供药物及材料科学研发解决方案及服务。其股东阵容也颇为强大,包括腾讯、红杉资本、中国人寿旗下的国寿成达(上海)健康产业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等。安永认为,香港是全球领先的IPO集资地,在过去的15年中,有7年登上全球IPO集资榜首;香港市场见证了大量的IPO集资,包括规模庞大的第二上市和著名的生物科技公司;今年的低潮不会动摇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IPO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近年来,香港与时俱进,持续改善IPO制度,在改革上市规则、扩大互联互通机制及开拓国际市场上不断努力,对提升中国香港资本市场吸引力,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具有重大策略意义。
新股
IPO市场
香港
证券时报·e公司
钟恬
2023-12-03 20:48
看好市场估值修复 今年以来险资举牌次数大增
人民财讯10月26日电,近日,阳光人寿认购天图投资IPO股份触发举牌,引发了市场关注。截至10月25日,记者梳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数据了解到,年内险资举牌次数合计已达9次,超过2021年、2022年两年次数之和,总耗资已超过10亿元。险资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市场不仅关注其举牌动向,更关注其对权益市场的研判。昆仑健康保险相关负责人日前对记者表示,权益市场当前处于高赔率位置,中期积极信号已经出现,权益市场估值修复可期。(证券日报)
险资
举牌
天图投资
证券日报
2023-10-26 07:15
三公司港交所同日挂牌 超百家企业拟在港上市
人民财讯10月10日电,近期港股IPO市场正迎来一波回暖态势。9月28日,第四范式、东软熙康、中旭未来3家企业在港交所同天上市。这是继1月16日望尘科技控股、百果园集团、美丽田园医疗健康同日上市后,港股在今年以来第二次呈现3家同日上市的情形。10月6日,“本土VC第一股”天图投资在港交所上市。而8月港股IPO数量为0。截至10月9日,今年以来港交所已接受IPO申请111家,主要由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热情升温。排队赴港上市企业来自医疗、人工智能、汽车、金融等多个领域。业内人士认为,内地经济持续复苏,港股IPO市场有望恢复。(上海证券报)
港交所
美丽田园医疗健康
望尘科技控股
上海证券报
2023-10-10 07:01
多家新三板摘牌企业冲刺港股上市
人民财讯10月2日电,随着港股IPO市场回暖,近日多家“瞄准”港股上市的新三板摘牌公司频频传出新进展,其中美中嘉和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宜搜科技也于9月29日第二次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此外,新三板公司天图投资已于9月28日结束招股,预计于10月6日正式登陆港股,成为首家“新三板+港股”两地挂牌的本土创投机构。
新三板
港股
人民财讯
钟恬
2023-10-02 18:27
天图投资或成首家 “新三板+港股”创投机构
人民财讯9月21日电,在去年冲击IPO未果后,国内知名创投机构天图投资近日再度通过港交所聆讯。9月20日,记者获悉,天图投资已进行预路演,预计将于10月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首家“新三板+港股”两地挂牌的创投机构。“此前,君实生物是首家‘新三板+港股’的上市公司,后来公司转科创板上市。”一位风险投资行业资深投资人告诉记者。(上海证券报)
创投
新三板
港股
上海证券报
2023-09-21 07:20
钟薛高“AI雪糕”只卖3块5,蹭热点?还是变相降价?
此前因高价雪糕被网友吐槽为“雪糕刺客”的钟薛高,正式推出了3.5元雪糕的消息冲上了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据媒体报道,3月29日,钟薛高在上海举行年度新品发布会,推出了由AI主导的新产品系列“Sa'Saa”,定价3.5元一支,共有红豆冰、绿豆冰、牛奶冰、可可冰四种口味。也意味着,“Sa'Saa”系列即是一款平价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夏天,钟薛高曾因较高的产品价格,被网友吐槽为“雪糕刺客”。在引发舆论争议后,钟薛高称未来会推出更便宜的平价雪糕。对于如今推出3.5元雪糕新品动作,证券时报·e公司联系了钟薛高相关负责人,该人士回应称,本次推出新品为丰富产品线和价格带的一大举措。“雪糕成为AI周边,钟薛高力推这个概念,更多是在讨好Z世代年轻人,增强产品与年轻之间的互动性。”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e公司记者表示,“不过,3.5元的这个定价,会让钟薛高原有的消费者觉得,自己之前买贵了,被收了智商税。因此,钟薛高目前的新品定位存在一定风险。”推出3.5元雪糕引发关注据钟薛高品牌创始人林盛介绍,“Sa'Saa”系列定价3.5元,拥有红豆冰、绿豆冰、牛奶冰、可可冰四种口味,是冰品行业首款从起名到口味,再到设计,基本由AI参与甚至主导的产品。此前不久,钟薛高曾与百度文心一言官宣合作,据透露,此次Sa'Saa的设计开发使用了包括ChatGPT、文心一言在内的多款主流AI产品。实际上,如今推出3.5元的雪糕这也意味着,“Sa'Saa”系列即是一款平价产品。钟薛高表示,作为一个成长中的新品牌,钟薛高并不想被过往的产品和认知所束缚,此次推出“Sa'Saa”,就是希望在保持高品质的基础上,能够拓宽产品线,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实际上,近年来,推出平价新品的消费品牌不只是钟薛高。2022年2月,喜茶宣布完成当年1月以来开展的全面产品调价,且不再推出29元以上的饮品类新品;元气森林不少新品的零售价也降到了5元以内。不过,朱丹蓬认为,钟薛高要在这一市场耕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对于钟薛高原本的受众来说,不少人可能会觉得以前的产品卖贵了。对于中低档雪糕的受众来说,他们长期信赖的是伊利、蒙牛这样的品牌。”此前多次登上热搜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夏天,天价雪糕频频受到各方关注,衍生了网络新词“雪糕刺客”,指的是那些隐藏在冰柜里,看着其貌不扬但价格超高的雪糕。其中,售价较高的钟薛高几次冲上热搜。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彼时,有网友发现钟薛高雪糕放在常温中一小时仍未融化,后续又在短视频平台曝出一段疑似钟薛高雪糕用火机烧不化的视频。此后,钟薛高回应称,所有雪糕产品生产合法合规,添加的食用胶为卡拉胶,有助于雪糕中的乳蛋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去年7月,针对“天价雪糕”、“雪糕刺客”等市场乱象,广州市市场监管部门也已开展专项行动整治。彼时,据“广州市场监管”官方订阅号消息,广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了“雪糕明码标价”专项执法行动,着力整治雪糕销售市场不明码标价、标价混乱、价格欺诈等问题。截至目前,检查经营主体600多家,派发《价格提醒告诫函》1000多张,开具《责令改正通知书》4份。这意味着,网络的吐糟和监管的出手,或许也是今年钟薛高推出3.5元雪糕的一大背景。已完成三轮融资资料显示,钟薛高成立于2018年3月,成立之初定位于高端雪糕市场,早期发布的6款产品,售价均在10元以上。同年推出的厄瓜多尔粉钻雪糕定价66元,顺利成为雪糕界的“爱马仕”。虽然推出的雪糕价格普遍较高,但这也并未影响钟薛高的销量。资料显示,此前,钟薛高只用16个月就实现了1亿元的营收。2020年“双11”,一举战胜哈根达斯,成为彼时天猫冰品类目销售额第一;次年“双11”,钟薛高再度夺冠。钟薛高发布的战报显示,当年618开场前3个小时,钟薛高天猫旗舰店破销售额千万,拿下天猫生鲜大类目、冰淇淋类目第一。根据该公司官网最新数据显示,钟薛高从2018年5月20日成立至今,天猫旗舰店粉丝超过110万、天猫旗舰店累计到店访问量超2.24亿、2019年全年售出雪糕片数超800万。在此背景下,钟薛高的出名也让不少上市酒企选择与其联手跨界推出雪糕。在2019年,泸州老窖就曾与钟薛高联手推出含52度白酒的“断片”雪糕;2021年,“黄酒第一股”古越龙山与钟薛高推出联名款黄酒青梅雪糕。从钟薛高的融资情况看,2018年成立到2021年5月,该公司共完成了三轮融资,其中不乏知名创投机构。不过,此后钟薛高未再传出融资的消息。具体来看,企查查显示,2018年7月,钟薛高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真格基金 , 峰瑞资本 , 经纬中国;数个月后,钟薛高宣布完成Pre-A轮认融资,包括头头是道投资基金 , 天图投资参与投资。2021年5月,钟薛高实现了A轮,融资金额2亿,估值约8.06亿元,领投机构为元生资本,跟投机构包括H Capital , 天图投资 , 万物资本。 责编:彭勃 校对:高源
证券时报·e公司
曹晨
2023-03-29 21:44
头部植发企业竞相冲刺IPO
头部植发企业掀起资本化热潮。继2021年12月植发龙头雍禾医疗登陆港交所后,近日,大麦植发医疗(深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麦植发”)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另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碧莲盛、新生植发等其他头部企业也在积极筹备IPO。泛植发养发赛道一级市场同样热度不减。近一年来,包括硬核制药、可氏利夫、特科罗生物等在内的多家创新企业获得融资,押注方包括红杉、IDG、天图投资、元璟资本、鼎晖VGC等知名投资机构。“植发是一个兼具医疗刚性需求与医美消费升级属性的黄金赛道。”天图资本一位消费投资合伙人对记者说,“行业资本化加速背后,是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亟待满足。”国家卫健委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当前有超过2.5亿人有脱发的困扰,且“90后”多于“80后”。“年轻人对治疗脱发的需求更强烈,也更愿意付费。”上述合伙人说。高毛利与低净利接受记者采访的绝大部分投资人士都认为,植发是一个“类医美”的黄金赛道。事实真是如此吗?查阅大麦植发的招股书可知,公司总收入由2019年的7.47亿元增至2021年的10.21亿元。据业内人士介绍,植发业务的平均客单价高,这和移植毛囊的数量有关,每个单位毛囊的移植价格通常在10元至30元之间,具体价格与其使用的技术有关。以单个患者移植2000个毛囊来计算,其需要付出的费用往往在数万元。这在大麦植发招股书中得到印证。2019年至2021年,公司付费患者的平均交易额分别约为3万元、2.58万元及2.47万元,消费超过5万元的客户占比为8%;毛利率分别高达79.8%、75.9%及70.9%。值得注意的是,大麦植发虽毛利喜人,但在净利方面表现疲软。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大麦植发的净利润分别为-1501.4万元、6955.8万元和6611.6万元,最高净利率仅有9%。行业龙头雍禾医疗同样如此。查看后者财报可见,过去的四个财年雍禾医疗的净利率均不足10%,最低时仅3%。重营销而轻研发植发生意为何净利润看起来没那么“美好”?核心症结是营销费用畸高。据查,2019年至2021年,大麦植发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5亿元、3.99亿元及5.2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66.93%、52.22%、51.03%。换言之,消费者付出的植发费用,至少一半被广告商赚走了。大麦植发的前五大供应商更以广告商居多。报告期内,总共有10家企业出现在大麦植发的前五大供应商名单中,其中7家为广告公司,尤其是2020年的前五大供应商均为广告公司。“当前植发机构同质化严重,为能更好获客,高密度的广告投放和循序渐进式的营销引导,是植发机构目前最通用也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之一。”前述投资人士告诉记者。与之相对,大麦植发研发投入却较低。报告期内,大麦植发的研发开支分别为645.8万元、460.1万元、478.4万元,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0.86%、0.60%、0.47%,并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种高营销而低研发的财务现象,在已上市的雍禾医疗上亦得到印证。2021年,雍禾医疗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为10.73亿元,较2020年的7.8亿元增长近38%,占营收比重为49.5%。2018年至2021年,雍禾医疗的研发费用分别为780.7万元、886.9万元、1181.5万元、1416.3万元;营销费用分别为4.6亿元、6.5亿元、7.8亿元、10.73亿元。营销费用约是研发费用的59倍、73倍、66倍、76倍。“截至去年底,我国已有超过100家毛发诊疗服务供应商,并还在快速增加。但本质上看,目前的植发业务更像一个流量生意,随着市场的发展与更多资本的入局,下一步才会过渡到以研发技术取胜的阶段。”前述投资人士分析。女性与年轻消费者是未来植发赛道为何吸引资本争相进入?答案是消费者的快速增加与结构变化。灼识咨询报告认为,植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消费者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消费者逐渐年轻化,消费人群结构从早期的中老年居多转变为中老年和青年人群并重。二是女性消费者的占比明显提升。根据《2022中国植发行业研究报告》,2021年女性消费者占比从原来的不到20%增到30%至40%,且未来3至5年或超过男性。“消费者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市场需求的转变。过去以中年男性为主的消费群体更注重的是性价比和成活率,普遍不太在意传统植发需要剃发的特点。”和泰资产一位投资经理告诉记者,“年轻人特别是女性消费者更强调个人形象管理,更关注如何尽可能地缩短剃发带来的术后尴尬期。无需剃发、长发种植的不剃发植发技术更受欢迎。”根据行业协会专家介绍,2018年的时候可能没人听说过不剃发植发技术,但现在已占到行业的20%至30%。这种转变对长期养护业务也有正面影响。随着消费者养发护发的观念增强,各家机构都在瞄准这个方面发力,如雍禾医疗侧重服务高端人群。(上海证券报)
IPO
雍禾医疗
证券
上海证券报
2022-07-29 10:43
共搜索到
65
篇相关资讯,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公告
共搜索到
0
篇相关公告,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视频
共搜索到
0
篇相关视频,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 暂无数据 -
热门文章
新股提示:泰禾股份、信凯科技今日申购
隆华新材:拟对年产4万吨生产装置尼龙产品结构进行调整
雅创电子:距离“雅创转债”停止转股仅剩半个交易日
尔康制药新设科技公司 含电子元器件业务
新美材料·新站光学功能膜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总投资约45亿元
更多
16:34
工信部:持续深化DCMM的推广应用 加快构建企业首席数据官制度
16:34
工信部:完善工业领域大数据标准体系 滚动编制《工业领域数据要素应用场景指引》
16:33
公元股份:法院终审判决恒乾公司支付货款1.39亿元
16:27
工信部:要加快出台《关于数据要素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
16:27
康泰生物:20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开启Ⅱ期临床试验
16:26
王新伟当选辽宁省省长
16:25
新宙邦:固态电解质已小批量供货
16:25
金冠电气:拟中标海阳西1000千伏开关站新建工程特高压交流避雷器产品 金额2268.8万
16:23
陕西黑猫:拟向金融机构融资5亿元
16:22
华盛锂电:拟以5000万元—1亿元资金回购公司股份
16:21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3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4.6%
APP
公众号
寻求
报道
帮助
反馈
回到
顶部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