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
快讯
解读
股市
港股通
视听
专题
行情
数据
公众号
APP
电子报
上市公司资讯第一平台
搜 索
综合
股票
资讯
公告
视频
共查询到
122
篇相关资讯
股票
股票名称
现价
涨跌
涨跌幅
振幅
最高
最低
成交金额
操作
*ST凯乐
sh600260
0.47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加自选
共搜索到
1
只相关股票,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资讯
财务造假被查处!这家A股公司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昨晚(12月8日),*ST博天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北京证监局直斥公司虚假记载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持续时间长,虚假记载金额大、占比高,严重损害证券市场秩序。如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的事实,公司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是打击财务造假、清退“害群之马”的重要途径。自退市新规以来,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已持续显现威力。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全面加强监管。业内人士指出,对财务造假查处清退的步伐将日渐密集,一批造假公司先后收到行政处罚决定,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的已被快速出清。财务造假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12月8日晚间,*ST博天(603603)披露了由北京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告知书》判定,公司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北京证监局认定,*ST博天通过签署虚假委托付款协议、隐瞒虚假债权债务关系、使用无商业实质的验工计价凭证确认工程进度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利润,导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年度报告,连续五年存在虚假记载。其中,2018 年,博天环境虚增营业收入 10.98亿元,占当期披露营业收入的 25%;综合考虑相关减值的影响,虚增利润 5.01亿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 223%。同时,公司披露的相关年度案涉虚假记载金额等会计差错,对2017年度至2021年度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涉及对各年度主要财务指标和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记者关注到,*ST博天虚假记载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持续时间长,虚假记载金额大、占比高,严重损害证券市场秩序。持续多年财务造假行为,*ST博天不仅虚增收入、利润,也导致公司资产负债表出现严重扭曲,其中2020年及2021年资产负债表虚假记载金额合计19.55亿元,且占该2年披露的年度期末净资产合计金额的138%。毫无疑问,上述情形触及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9.5.1条第(一)项、第9.5.2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资产负债表连续2年均存在虚假记载,资产负债表虚假记载金额合计达到5亿元以上,且超过该2年披露的年度期末净资产合计金额的50%”,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多维指标助力清退“害群之马”对财务造假“零容忍”是市场的广泛共识,也是监管始终坚持的原则。纵览本年度发生的各类退市案例:*ST泽达、*ST紫晶被认定存在欺诈发行行为,随即被快速出清;*ST新亿、*ST凯乐,以及最近刚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的*ST华仪,被查实存在年报造假规避退市。其中,*ST新亿被依规清退,*ST凯乐以面值退市方式出清,*ST华仪距离面值退市也仅一步之遥;*ST宏图则是沪市首家触及“造假金额+造假比例”重大财务造假退市量化指标的公司,在明确退市预期后,通过面值退市快速淘汰。此次,*ST博天同样触及了该组合指标,已向市场充分提示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仔细观察可以看出,以上退市公司的具体情形各不相同,A股的退市指标明显多元化。退市新规中明确了4种证券重大违法退市情形,即首发上市欺诈发行、重组上市欺诈发行、年报造假规避退市,以及“造假金额+造假比例”的重大财务造假退市量化指标。这几年来,正是这些退市情形相继发挥作用,有力地清退了一批“害群之马”。值得关注的是,“造假金额+造假比例”这一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是退市新规改革的一大亮点,旨在丰富“零容忍”下清退重大财务造假公司的工具箱。触及这一指标的造假公司,虽未达到年报造假规避退市的标准,但其财务造假金额大、比例高、持续多年,对市场秩序和信心造成严重损害。如任由其滞留市场,将带来严重的反向示范效果,不利于市场生态的塑造。重大违法退市不是终点,关键少数将付出惨痛代价必须明确的是,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从来不是针对重大财务造假行为处理的终点,公司和责任主体都将面临重罚。以本次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的*ST博天为例。此前,监管已连续多年向*ST博天发函直指在建工程、应收账款等重点财务科目,但公司却未对监管及时坦白实情,反而是一再隐瞒,直至在强大的监管压力下才在2023年3月31日披露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对2017年度至2021年度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因此,根据《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北京证监局拟决定:对*ST博天、时任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等有关责任人予以责令改正、警告和罚款,罚款合计1300万元,并对实际控制人赵笠钧采取7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此前,交易所对公司的诉讼事项披露不及时、债务逾期披露不及时等违规行为3次作出监管警示。但对于本次的财务造假,将同步启动纪律处分追责程序,对有关责任主体予以顶格处分。 责编:彭勃校对:王锦程
证券时报·e公司
张一帆
2023-12-09 08:35
常态化退市机制显威 年内A股“1元退市股”已达17只
人民财讯8月14日电,今年以来,随着退市监管不断加强,常态化退市机制加速形成,“面值退市”成为一大现象。记者梳理发现,截至8月13日,今年以来先后有*ST凯乐、*ST西源、*ST荣华、*ST金洲、*ST蓝光等17家A股上市公司触及面值退市情形,即A股“1元退市股”达17只。而去年触及面值退市情形的公司仅1家。受访专家认为,面值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需求,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提振市场信心,发挥市场化作用实现优胜劣汰,促进资本市场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证券日报)
退市
退市股
*ST凯乐
证券日报
2023-08-14 08:10
又一家公司锁定交易类退市!年内沪市面值退市公司将达5家
沪市又1家公司锁定交易类退市。5月12日晚间,*ST庞大(601258)发布退市风险提示公告,其股票收盘价为0.59元/股,已连续12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人民币1元。即使后续8个交易日连续涨停,也将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而触及交易类退市指标。 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梳理,截至目前,沪市面值退市的公司将达5家。其中,*ST凯乐、*ST西源、*ST荣华已经退市摘牌,*ST蓝光已经停牌待交易所作出决定,*ST庞大也已确定将触及。此外,*ST宏图已连续10个交易日低于1元,再跌1个交易日也将锁定,而ST粤泰首日跌破1元,*ST宋都股价也接近1元。资本市场观察人士认为,伴随全面注册制推行,资本市场优胜劣汰将有序推进,市场化特征明显的交易类强制退市或将成为出清劣质公司的主要渠道。已被上交所发布终止上市决定的公司,均是多重退市风险压身,交易类退市是市场选择的最终体现。以*ST凯乐为例,此前提示可能触及的退市风险情形包括交易类、重大违法强制类等;*ST西源、*ST荣华也均可能触及财务类退市;*ST庞大也存在主业持续亏损,业绩承诺未能完成等风险事项。相对而言,交易类强制退市指标相对更容易判断,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投资者对相关股票的退市预期也比较明确,不设退市整理期,后续退市过程往往比较平稳。“面值退市”是市场选择所谓“面值退市”(又称“1元退市”),是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人民币1元,从而触及了交易类退市标准,公司股票被摘牌退市。公司股价低于1元,是二级市场交易博弈的结果,体现了市场选择。从近期数个案例看,*ST凯乐于2022年12月2日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事先告知书,显示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在此情况下,公司股价一路下行,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而退市。*ST宏图也是因为受到了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造假金额巨大,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此后公司股价连续下跌。*ST西源和*ST荣华也存在类似情况:2023年1月30日晚间,两家公司披露2022年年报业绩预告,*ST西源公司预计2022年度扣非净利润为-1600万元到-2100万元,实现营业收入为8万元到10万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0万元到1万元,归母净资产为-60000万元到-70000万元,触发多重财务类退市情形。*ST荣华预计2022年归母净资产为-43580万元左右,也连续两年净资产为负将触发财务类退市指标。在无法避免财务类退市的情况下,市场开始“用脚投票”,2023年1月31日至2023年2月27日,两家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3月20日上交所作出终止上市决定,3月27日两家公司股票摘牌。根源是公司丧失持续经营能力从经营角度看,股价低于1元的公司,往往存在规范运作和公司治理问题,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沪市近年来的1元退市公司,均为*ST或者ST的风险警示板公司。例如,*ST庞大触及面值退市,是市场定价对公司经营积重难返等风险的直观体现。*ST庞大主营汽车经销业务,2019年公司破产重整以来,公司主营业务未能恢复正常经营,公司扣非净利润多年持续为负,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大额亏损15.50亿元,年审会计师对2022年年报出具无法表示意见,认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并出具否定意见的内控审计报告。针对破产重整业绩承诺,公司主要通过多次出售子公司等经营资产实现,根据公司2022年年报披露,未达到重整投资人3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35亿元的业绩承诺标准,截至目前重整业绩承诺尚未兑现。根据《重整计划》安排,庞大集团2023年末将增加约15.16亿元的集中偿债压力。但因为重整业绩承诺尚未兑现,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大额应收款项尚未收回,面临大额诉讼赔付压力,对公司能否按期偿还留债展期债务造成重大影响,导致公司存在重大流动性风险,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再如,*ST蓝光也触及了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的情形,公司股票已经停牌,将被实施交易类强制退市。股价的低迷,反应的是公司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事实。公司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2022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238.69亿元左右,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年报披露后被实施了退市风险警示。常态化退市机制已形成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沪深两所锁定退市的公司已经超过30家,沪市退市公司约12家。今年退市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退市情形多元。交易类退市、重大违法退市、财务类退市等均有出现。除交易类退市之外,重大违法退市的*ST紫晶、*ST泽达,财务类退市的*ST中昌、*ST未来、*ST运盛、*ST辅仁等。二是交易类退市成为沪市公司退市的主要渠道。对不少同时触及多种退市情形的公司而言,按照《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先触及先适用。例如,*ST中昌和*ST辅仁股价均连续低于1元,但公司披露2022年年报后先行触及财务类退市,公司股票已经停牌,待交易所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业内认为,退市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础性制度,退市制度改革对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多项重要文件,亲自决策部署,明确要求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投资者“用脚投票”,以市场化手段提前清退“绩差”公司,这也是市场不断成熟的表现,充分体现全面注册制下把“选择权交给市场”的本质。交易所在相关退市监管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目前交易类强制退市已经集中显效。后续伴随全面注册制的深入推行,“1元退市股”或将更多出现,交易类强制退市指标将发挥常态化作用。 责编:彭勃校对:杨立林
证券时报·e公司
王一鸣
2023-05-15 08:32
11股今日起集体停牌 多家公司面临强制退市
人民财讯5月4日电,年报披露结束后,部分上市公司退市已成定局。5月4日开市,11家上市公司将停牌,均因2022年度报告相关原因或被终止上市。其中,*ST和佳、*ST必康、*ST易尚、*ST腾信、*ST未来、*ST辅仁因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ST银河期末净资产为负值,*ST顺利盈利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ST文化同时触及3种财务类终止上市情形,*ST大通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报告,*ST奇信除财报问题外还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今年以来,已有*ST凯乐、*ST荣华、*ST西源、*ST金洲4家上市公司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面值而退市,*ST科林因连续3年亏损而退市,另外*ST计通目前进入退市整理期。面临退市的上市公司4月均大幅下跌,平均跌幅达到41.55%。(数据宝)
退市
停牌
*ST凯乐
数据宝
2023-05-04 07:49
揭秘!上市公司财报是这样造假的
*ST紫晶(688086)、*ST泽达(688555)因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行为,被监管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决定,并统筹推进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上交所同步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成为科创板首批退市公司。 (图源:图虫创意) 据记者梳理,近半年来,监管部门还就*ST计通、*ST和佳、*ST奇信等公司的财报虚假记载等问题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或相关事先告知书,更多详尽的财务造假共性特征浮出水面。与依靠主业扩张驱动业绩增长的公司不同,此类公司位于独立的“平行宇宙”,拆解这些“关键少数”的造假伎俩,虚增利润表营收和净利是重要目的,但要构建资金闭环,往往也需要在在建工程、关联交易、对外担保等方面找到更多节点。虚增利润表营收和利润的虚增,是财务造假的重灾区。*ST紫晶和*ST泽达都是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两家公司都是自招股说明书披露起即大量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并于上市以后继续造假直至被查处。证券时报记者根据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粗略统计,前者在2017年到2020年的4年时间里,共计虚增营业收入超7亿元、虚增利润超3亿元;后者6年内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虚增金额分别超5亿元和3亿元左右。梳理近年来指向虚增利润表的案例,既有牵涉“专网通信”骗局的*ST凯乐累计超500亿元之巨的虚增营收,也有康美药业被定性为“有预谋、有组织,长期、系统实施财务欺诈”。利润表作为反映特定区间经营成果的报表,原本依托于主营业务增长来驱动扩张。这些财务造假公司是怎样做到虚增的呢?核心手段在于虚构,且虚构手段多路并进。*ST泽达造假主体不仅包括上市公司本身,而且还包括旗下全资子公司。通过签订虚假合同、开展虚假业务等方式虚增营收和利润;*ST紫晶虚增利润表,则囊括了虚构销售合同、伪造物流单据和验收单据入账、安排资金回款、提前确认收入等多种方式。北京投行人士李伟分析,虽然虚构手段较多,但大体可以分成两类:提前确认收入,及虚增销售合同。后者衍生出对应的虚构客户信息、伪造物流单据、验收单据入账、安排资金回款等配套措施。这也是此前不少财务造假案例的惯用手段。部分虚构出现隐密化特征。目前已经留置于老三板的宜生3就被爆出采用设双系统数据造假的方式,一套数据存货虚高,用于报关;另一套则是对账真实数据。虚增营收和利润的动机是什么?在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若干公告中未见具体披露。但在业内看来,与此前相比也有所变化。表征之一是,*ST紫晶等公司即便调减虚增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调整前后均满足上市指标。这说明,在注册制畅通了上市通路后,某些公司虚增营收利润,并非直接指向IPO成行,而是延申为其他考量。李伟分析,此前不少造假案例明显指向成功首发,或避免因为连续亏损而退市。但在全面注册制改变上市门槛背景下,部分公司财务造假出现新动机,可能涉及提升估值、增加融资额、管理层冲刺业绩、完成对赌等多个方面。搭建资金闭环无论是此前的万福生科、欣泰电气、金亚科技,还是最新的*ST紫晶和*ST泽达,都将财务造假“前置”到首次公开发行(IPO)之前,踩踏了欺诈发行红线。财务造假体现出持续性特征,其中*ST紫晶上市前虚增利润额占当期报告记载的利润总额绝对值比例最高超过150%。*ST奇信也是持续造假的典型案例,持续时间长达8年。这种持续性往往会令前者套现,同时使接盘方踏入“完美陷阱”,公司的新晋实控人江西新余国资,便成为近年地方国资入主踩雷的最新案例。在位于华北地区的某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赵芳看来,部分公司一旦造假就停不下来,一方面,有路径依赖因素;另一方面,用后续多年的数据操控为首次造假“圆谎”的需要。这通常是“多表协同”的系统性的工程。“比如虚增收入与利润,往往需要与现金流配合,资金来源可能是流动资产应收账款,也可能是从公司套取现金,总之需要通过资金转移构建资金循环。”赵芳举例说。路径之一是在建工程。在*ST泽达2021年年报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中,就包括“虚增在建工程”一项。公司当年期末在建工程中,预付浙江观滔设备款 4269万元,其中3632万元设备款对应的在建工程没有对应实际成本发生,虚增在建工程超 3600万元。赵芳认为,要想搭建从利润表到现金流量表的闭环,避免收入与现金出现异常缺口,在建工程可以成为桥梁。通过在建工程将自有资金转出到体外公司,再虚构向体外公司销售业务,进而从销售收入项回流到上市公司。“这种手段反而容易给市场一种‘投资现金流增加-经营现金流增加-企业市场增量-扩大投资’的假象。因此,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投资如果出现高额化、长期化,就应留个心眼,尤其对于海外在建工程而言。”关联交易与对外担保在造假链条中,“体外公司”的角色非常重要。从监管所披露的处罚决定来看,不少案例表现为秘而不宣的关联方。*ST泽达未按规定如实披露关联交易,且不少名为买入私募资金,实际被转入了关联方。此前,神雾环保等造假案例也曾出现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情况。李伟对记者表示,“部分具体案例中如何借助关联方运作尚不得知,但预付款项给到关联方实现资金转出,是首要环节。此后,有的公司可能会将款项转为存货,出现‘掉链子’时再进行跌价计提。”也正因为关联关系的重要性,即便对于没有被确定财务虚假记载的公司,监管方面也非常关注。例如,对于庞大集团日前下修去年经营业绩的原因之一——吉林省中辰实业未能付款,交易所就要求上市公司核实与控股股东等是否存在关联关系,交易是否具有真实商业背景。易被隐藏的还包括对外担保。这种被不少公司采用的常规增信操作,却经常被“问题公司”秘而不宣。*ST紫晶在招股说明书中就没有按规定披露对外担保事项,上市后也多次出现未及时披露、未按规定在年报中披露高达数亿元对外担保事项的情况。赵芳认为,对外担保披露违规,究竟是单纯的重大信息披露遗漏,还是对外担保与财务造假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性,目前尚无法判断。但反映出上市公司治理和内控缺陷。李伟分析,从逻辑链条推理,通过虚构合同实现虚增收入和利润,需要体外资金的配合,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可成为体外资金的培植土壤。“近期财务造假处罚案例增多,一方面与注册制推进之下上市公司基数增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监管强化下违法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增强有关。”李伟认为,无论何种手段,也不论背后的驱动因素如何变化,欺诈发行和财务造假都是资本市场的毒瘤,监管部门也必然会推动对欺诈发行等违法犯罪行为实行行政、民事、刑事立体惩处,形成强力震慑。(被访者均为化名) 编辑:张骞爻校对:李凌锋
证券时报·e公司
王小伟
2023-04-25 20:25
财务造假手法探秘:营收利润虚增与资金循环搭建
*ST紫晶(688086)、*ST泽达(688555)因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行为,被监管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决定,并统筹推进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上交所同步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成为科创板首批退市公司。据记者梳理,近半年来,监管部门还就*ST计通、*ST和佳、*ST奇信等公司的财报虚假记载等问题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或相关事先告知书,更多详尽的财务造假共性特征浮出水面。与依靠主业扩张驱动业绩增长的公司不同,此类公司位于独立的“平行宇宙”,拆解这些“关键少数”的造假伎俩,虚增利润表营收和净利是重要目的,但要构建资金闭环,往往也需要在在建工程、关联交易、对外担保等方面找到更多节点。虚增利润表营收和利润的虚增,是财务造假的重灾区。*ST紫晶和*ST泽达都是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两家公司都是自招股说明书披露起即大量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并于上市以后继续造假直至被查处。证券时报记者根据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粗略统计,前者在2017年到2020年的4年时间里,共计虚增营业收入超7亿元、虚增利润超3亿元;后者6年内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虚增金额分别超5亿元和3亿元左右。梳理近年来指向虚增利润表的案例,既有牵涉“专网通信”骗局的*ST凯乐累计超500亿元之巨的虚增营收,也有康美药业被定性为“有预谋、有组织,长期、系统实施财务欺诈”。利润表作为反映特定区间经营成果的报表,原本依托于主营业务增长来驱动扩张。这些财务造假公司是怎样做到虚增的呢?核心手段在于虚构,且虚构手段多路并进。*ST泽达造假主体不仅包括上市公司本身,而且还包括旗下全资子公司。通过签订虚假合同、开展虚假业务等方式虚增营收和利润;*ST紫晶虚增利润表,则囊括了虚构销售合同、伪造物流单据和验收单据入账、安排资金回款、提前确认收入等多种方式。北京投行人士李伟分析,虽然虚构手段较多,但大体可以分成两类:提前确认收入,及虚增销售合同。后者衍生出对应的虚构客户信息、伪造物流单据、验收单据入账、安排资金回款等配套措施。这也是此前不少财务造假案例的惯用手段。部分虚构出现隐密化特征。目前已经留置于老三板的宜生3就被爆出采用设双系统数据造假的方式,一套数据存货虚高,用于报关;另一套则是对账真实数据。虚增营收和利润的动机是什么?在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若干公告中未见具体披露。但在业内看来,与此前相比也有所变化。表征之一是,*ST紫晶等公司即便调减虚增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调整前后均满足上市指标。这说明,在注册制畅通了上市通路后,某些公司虚增营收利润,并非直接指向IPO成行,而是延申为其他考量。李伟分析,此前不少造假案例明显指向成功首发,或避免因为连续亏损而退市。但在全面注册制改变上市门槛背景下,部分公司财务造假出现新动机,可能涉及提升估值、增加融资额、管理层冲刺业绩、完成对赌等多个方面。搭建资金闭环无论是此前的万福生科、欣泰电气、金亚科技,还是最新的*ST紫晶和*ST泽达,都将财务造假“前置”到首次公开发行(IPO)之前,踩踏了欺诈发行红线。财务造假体现出持续性特征,其中*ST紫晶上市前虚增利润额占当期报告记载的利润总额绝对值比例最高超过150%。*ST奇信也是持续造假的典型案例,持续时间长达8年。这种持续性往往会令前者套现,同时使接盘方踏入“完美陷阱”,公司的新晋实控人江西新余国资,便成为近年地方国资入主踩雷的最新案例。在位于华北地区的某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赵芳看来,部分公司一旦造假就停不下来,一方面,有路径依赖因素;另一方面,用后续多年的数据操控为首次造假“圆谎”的需要。这通常是“多表协同”的系统性的工程。“比如虚增收入与利润,往往需要与现金流配合,资金来源可能是流动资产应收账款,也可能是从公司套取现金,总之需要通过资金转移构建资金循环。”赵芳举例说。路径之一是在建工程。在*ST泽达2021年年报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中,就包括“虚增在建工程”一项。公司当年期末在建工程中,预付浙江观滔设备款 4269万元,其中3632万元设备款对应的在建工程没有对应实际成本发生,虚增在建工程超 3600万元。赵芳认为,要想搭建从利润表到现金流量表的闭环,避免收入与现金出现异常缺口,在建工程可以成为桥梁。通过在建工程将自有资金转出到体外公司,再虚构向体外公司销售业务,进而从销售收入项回流到上市公司。“这种手段反而容易给市场一种‘投资现金流增加-经营现金流增加-企业市场增量-扩大投资’的假象。因此,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投资如果出现高额化、长期化,就应留个心眼,尤其对于海外在建工程而言。”关联交易与对外担保在造假链条中,“体外公司”的角色非常重要。从监管所披露的处罚决定来看,不少案例表现为秘而不宣的关联方。*ST泽达未按规定如实披露关联交易,且不少名为买入私募资金,实际被转入了关联方。此前,神雾环保等造假案例也曾出现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情况。李伟对记者表示,“部分具体案例中如何借助关联方运作尚不得知,但预付款项给到关联方实现资金转出,是首要环节。此后,有的公司可能会将款项转为存货,出现‘掉链子’时再进行跌价计提。”也正因为关联关系的重要性,即便对于没有被确定财务虚假记载的公司,监管方面也非常关注。例如,对于庞大集团日前下修去年经营业绩的原因之一——吉林省中辰实业未能付款,交易所就要求上市公司核实与控股股东等是否存在关联关系,交易是否具有真实商业背景。易被隐藏的还包括对外担保。这种被不少公司采用的常规增信操作,却经常被“问题公司”秘而不宣。*ST紫晶在招股说明书中就没有按规定披露对外担保事项,上市后也多次出现未及时披露、未按规定在年报中披露高达数亿元对外担保事项的情况。赵芳认为,对外担保披露违规,究竟是单纯的重大信息披露遗漏,还是对外担保与财务造假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性,目前尚无法判断。但反映出上市公司治理和内控缺陷。李伟分析,从逻辑链条推理,通过虚构合同实现虚增收入和利润,需要体外资金的配合,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可成为体外资金的培植土壤。“近期财务造假处罚案例增多,一方面与注册制推进之下上市公司基数增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监管强化下违法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增强有关。”李伟认为,无论何种手段,也不论背后的驱动因素如何变化,欺诈发行和财务造假都是资本市场的毒瘤,监管部门也必然会推动对欺诈发行等违法犯罪行为实行行政、民事、刑事立体惩处,形成强力震慑。(被访者均为化名)
财务造假
证券时报·e公司
王小伟
2023-04-25 18:41
“应退尽退”生态加速形成 常态化退市格局日趋明朗
人民财讯4月23日电,进入2023年,资本市场常态化退市格局更趋明显。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沪市已有*ST凯乐、*ST西源、*ST荣华3家公司因交易类退市;*ST辅仁、*ST中昌已在业绩预告中明确退市预期;*ST紫晶、*ST泽达将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成为科创板首批退市公司。在业内人士看来,近两年来,退市改革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打破了“退市难”的僵局;着力标本兼治,多元化退市也开始发挥风险化解作用。随着全面注册制实施,还应继续巩固退市改革成果,强化退市执行力度、优化多元退出生态,健全常态化退市的改革工作一直在路上。(中国证券网)
退市
科创板
退市中昌
中国证券网
2023-04-23 11:56
两家强制退市!监管层对科创板首批欺诈发行案亮剑
科创板出现首批退市公司。4月21日,*ST紫晶(688086、紫晶存储)和*ST泽达(688555、泽达易盛)分别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当天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的重大违法行为,两家公司将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同日,上交所启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流程,向两公司发出拟终止股票上市事先告知书,并将在规定时间内作出终止上市决定。上交所表示,科创板设立之初,即明确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强化发行人对信息披露的诚信义务和法律责任,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虚假陈述等违法行为,严格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制度,切实提高违法违规行为成本。对于*ST紫晶、*ST泽达这类欺诈发行上市公司,一经查实即予以严惩,彰显了监管机构依法全面从严监管、严厉打击证券违法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立场和决心,也切实维护了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初心。上交所将持之以恒守好科创板“入口”质量关,强化信息披露监管,推动各方归位尽责,对构成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或其他重大违法行为的上市公司依法坚决终止上市,保障科创板长期健康有序发展。当日,证监会答复了泽达易盛、紫晶存储欺诈发行案中投资者保护方面的安排,并对上述案件中所涉的中介机构及其责任人员如何处理予以了回应。中介机构拟设10亿元先行赔付基金据证监会消息,泽达易盛、紫晶存储欺诈发行案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在投资者保护方面,证监会表示,对于泽达易盛案,上海金融法院已经收到泽达易盛普通代表人诉讼起诉材料,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发布公告,表示密切关注泽达易盛普通代表人诉讼进展,如上海金融法院受理并裁定适用普通代表人诉讼,将依法接受投资者特别授权,申请参加该案并转换特别代表人诉讼。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具有“默示加入、明示退出”的特征,能够一揽子解决泽达易盛案的民事赔偿问题,适格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可以在诉讼程序中得到保护。据介绍,对于紫晶存储案,中信建投作为紫晶存储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与其他中介机构正在主动筹备投资者赔偿事宜,拟共同出资10亿元设立先行赔付专项基金(上述金额为公司初步估算结果,基金规模将根据最终计算的适格投资者损失赔付金额进行调整),用于先行赔付适格投资者的投资损失。先行赔付可以高效、快捷地解决紫晶存储案的民事赔偿问题,适格投资者可以积极参与先行赔付程序直接获赔,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谈及上述案件所涉中介机构及其责任人员将如何处理,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前期,证监会贯彻“零容忍”要求,对泽达易盛和紫晶存储所涉中介机构开展“一案双查”。在泽达易盛案中,东兴证券、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因涉嫌在相关执业过程中未勤勉尽责,近日已被证监会立案。在紫晶存储案中,证监会对中信建投、容诚会计师事务所、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广东恒益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启动了相关调查工作,后续将根据其在相关执业行为中的勤勉尽责情况,结合其主动先行赔付以及申请证券期货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等情形,依法进行下一步处理。需要指出的是,证监会将关注相关中介机构有关责任人员在上述案件中的执业行为,如果发现有关责任人员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依规予以严处。上交所当晚亦称,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查明的事实,*ST紫晶、*ST泽达均实施了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行为,极大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与行业生态。证监会对公司及“关键少数”予以严惩,作出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决定,并统筹推进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上交所贯彻“零容忍”要求,依规尽速对两公司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坚决将其从科创板市场清退,并同步作出纪律处分决定,对控股股东、董事长等“首恶”作出公开认定终身不适合担任董监高的顶格处理。IPO后仍持续财务造假根据安排,两家公司股票均将自2023年4月24日(星期一)开市起停牌。上交所表示,在作出退市决定后,两公司股票将进入15个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随后即予以摘牌。根据上市规则,两公司股票因欺诈发行退市后不得申请重新上市。请广大投资者充分关注两公司股票行将摘牌的退市进程和交易风险,审慎决策。细看*ST泽达、*ST紫晶本次收到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书罗列,两公司在IPO申报环节,就已通过虚构交易等行为虚增多年营业收入,构成欺诈发行。例如,2016年至2019年,*ST泽达各年度虚增利润占当年利润的比例分别高达104.72%、91.05%、103.24%、67.69%,并在招股说明书中隐瞒关联交易、股权代持等重要事实。*ST紫晶2017年至2019年虚增的利润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5.82%、32.59%、137.33%。上市后,两公司仍在持续实施财务造假行为。2020年和2021年,*ST泽达虚增利润占当期报告记载的利润总额的88.97%、56.23%,2021年还虚增在建工程3,632万元。2019年和2020年,*ST紫晶虚增的利润占当期报告记载的利润总额绝对值的94.55%、151.1%。回溯两家公司案发过程。其中,*ST紫晶于2020年2月登陆科创板,但不久便遇上了麻烦。公司上市首年即2020年年报被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成为科创板首家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对此,上交所曾就重要会计科目、业务模式变化、预付款项变化等进一步问询,分别就公司2020年年报保留意见、2020年年报及2021年半年报3次发出问询函。2022年2月11日,*ST紫晶收到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之后公司违规担保、资金划扣、投资者诉讼等风险接连爆发。*ST泽达于2020年6月23日在科创板上市。与*ST紫晶类似,上市后,上交所也对该公司相关事项进行重点监管,先后发出多份监管函件等。并且,审计机构曾对*ST泽达2021年年报出具保留意见。至2022年5月11日,*ST泽达亦收到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在先后被立案调查后,两家公司均于当年11月18日收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彼时业内人士指出,两家公司从立案到处罚,时间分别仅为9个月、6个月,监管机构快速立案、快速查处、快速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体现了监管机构对重大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的坚决态度,和切实维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决心。打破“退市难”僵局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设立之初即确立了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严格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制度的要求。2019年年初,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就明确提出,“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虚假陈述等违法行为”,“严格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制度,对构成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的上市公司依法坚决终止上市”。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注册制改革全面铺开,“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化新生态逐步构建。从沪市主板情况来看,数据显示,2020年退市改革以来,沪市共有41家公司退市。2021年退市14家,2022年退市24家,同比增长约70%。2022年强制退市18家,较2021年增长125%,退市风险警示公司的退市率达45%,退市比例大幅提高。至2023年,*ST凯乐、*ST西源、*ST荣华3家公司因交易类退市,*ST辅仁、*ST中昌已在业绩预告中明确退市预期。此外,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观察,在监管合力下,今年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公司数量正不断增多,“违法退”或成为多元化退市机制的又一新特征。除了*ST泽达、*ST紫晶已“锁定”强制退市。4月19日,ST宏图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公司存在虚减负债的情况。其中,2020年虚减负债金额为97.48亿元,2021年虚减负债金额为97.48亿元,2020年及2021年虚减负债金额合计194.95亿元,且占该2年披露的年度期末净资产合计金额的4106.92%,根据相关规定,该公司将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此前,4月3日,*ST博天也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同步提示了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过去两年多来,退市改革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打破了‘退市难’的僵局;着力标本兼治,多元化退市也开始发挥风险化解作用。资本市场优胜劣汰功能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资本市场观察人士说。 责编:彭勃 校对:李凌锋
证券时报·e公司
王一鸣
2023-04-21 20:12
【e公司观察】面值退市窗口“1元线”博弈资金得不偿失
*ST荣华将于3月27日被交易所摘牌,继*ST凯乐、*ST金洲、*ST西源之后,成为今年第四只“1元退市”股。由于预期落差,加上没有退市整理期交易安排,这意味着公司此前定格的5万户股东大概率会悉数被埋。回溯*ST荣华从市值最高点暴跌超九成的陨落之路,最值得反思的,不仅包括公司战略、运营、管理层面与资本市场的要求是否适配,而且还包括不少进出资金的博弈策略得失。尤其在公司面值退市关口的1元线上下,曾有不少资金参与其中博取短期反弹,并带动公司股票连续多日涨停。如今来看,当时杀入的资金,相当比例将成为公司股票转至“老三板”的陪嫁。这种博弈并非只体现在*ST荣华孤例身上。今年2月到3月上旬,无论是*ST紫晶、*ST泽达等重大风险公司,还是*ST吉艾、*ST新海等被市场认定为濒临退市公司,都曾在1元线下方遭遇多路资金的博弈,并且不少案例中,短期入场资金合力将相关公司股价拉抬至1元上方,不少个股甚至走出翻倍行情。截至目前,依然可以看出资金参与部分退市公司1元线博弈的迹象。为何总有资金乐于在公司面值退市窗口期的1元线处火中取栗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以视为此前暂停上市前突击入股以期博取超额收益的衍生版本。多年前,A股市场壳价值曾一度飙至十亿元以上,以徐翔等代表的部分玩家,采取在暂停上市前突击买入,寄望于公司能够在暂停上市期间实现重组,最终恢复上市,实现乌鸡变凤凰的方式,在高风险中搏击高回报。当下这种博弈方式已经面临新的市场环境。一方面,暂停上市环节已经取消;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公司还未等到年报成绩单正式宣判,就已提前来到面值退市的雷区,出现“退市触点”前置化的新趋向。提前锁定面值退市,折射出市场化力量。同时,对于一些踩在1元悬崖边的*ST股票来说,如何稳住股价进行护盘则成为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也确有部分公司祭出增持等运作。这些都为资金博弈“1元线”提供了土壤。加之ST大集等个别案例最终跳出了面值退市的命运,部分资金刀尖舔血,炒低炒差的思维惯性水到渠成。但综合来看,面值退市窗口“1元线”博弈资金得不偿失。无论从面值退市第一股中弘股份来看,还是从近些年来逐渐常态化的面值退市股票群体来看,财务造假、违规担保、资金占用、治理乱象等往往是穿插其间,且面值退市的公司面临1元线“生死劫”后,截至目前,尚无再见曙光的先例。得不偿失的论据支撑,主要基于两点变化。一方面来自市场端。在A股注册制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市场只进不出的局面被打破,退市上市公司数量保持高速增长。精准打击“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后, A股退市“常态化”成大势所趋。壳价值缩水之下,博弈没有基本面支撑的1元线,无异于舍本逐末。另一方面来自于监管侧。一个可见的趋势是,交易所对于风险警示股票进行越来越严格的重点监控,今年被点名的公司至少包括*ST泽达、*ST紫晶、*ST瑞德等多家。参与其间的炒作资金,既会加剧市场波动,又容易误导投资者决策,同时影响交易秩序,从严监管之下,不排除专项核查、上报涉嫌违法违规案件线索等可能。高质量发展明灯高悬,注册制改革一往无前。此前善于投机套利的“聪明资金”,也需提防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尴尬。
退市
重组
增持
证券时报·e公司
王小伟
2023-03-21 18:48
刚刚!三大运营商暴涨,中国联通直线涨停!
今日早盘,A股继续上攻,多空双方再次围绕上证指数3300点展开激烈争夺,盘中多次往复,两市成交略有放大的趋势。 盘面上,电信运营、信创、网络游戏、国资云等板块涨幅居前,日用化工、钙钛矿电池、纺织服饰、鸡肉等板块跌幅居前。北上资金净流入62.59亿元。 电信运营板块狂飙电信运营板块早盘放量飙涨逾7%,创近2年半来新高,成为促使大盘上涨的重要力量,半日成交超昨日全天成交。中国联通开盘后直线拉升快速涨停,股价创3年来新高;中国移动则再度创出历史新高;中国电信亦创1年半来新高,距历史最高点也仅一步之遥。 港股市场电信运营板块亦跟随大涨,中国移动创近3年新高,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均涨超6%。在电信运营板块大涨带动下,通信设备、互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板块也大幅上升,瑞斯康达、中通国脉等强势涨停。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运营商作为数字中国重要组合部分,既是算力基础设施和骨干传输网络的建设者,又是下游云计算服务的提供商、“东数西算”的承载载体。 随着AIGC在国内加速发展,三大运营商作为中国算力与数据要素的“卖水者”,无论是用自身优质数据进行模型自研,或是将数据提供给第三方进行训练,运营商在未来都将成为我国“数据要素+AI”商业体系下的核心参与者。 运营商资本支出大幅倾斜于云计算,云计算业务因此也成为电信运营商增长最快的业务。从此前披露的信息来看,三大运营商 2022 年资本开支都有不同幅度的提升,5G方面投资均有所下降,而对算力网络建设开支显著增大。 以中国移动为例,2022年算力网络建设年度投资480亿元,累计投产对外可用IDC机架约45万架,累计投产云服务器超 66 万台。2022年运营商云计算收入同比增速高达118.2%。 中金公司表示,随着5G的发展及行业数字化的建设,电信运营商云计算业务收入高速增长,以高清视频、智慧家庭为代表的增值业务发展迅速,公司面向新兴数字化业务的研发投入及资本开支增长,将带动相关电信IT软件公司业绩增长。 ST板块异动ST板块早盘出现异动,*ST瑞德继续一字涨停,这已是其近期连续第11个涨停;*ST泽达20%涨停;*ST新海、ST交投等均连续涨停,另外*ST紫晶、ST宏图、*ST辅仁、*ST亚联等超10股涨停或涨超10%。 年报披露工作逐渐展开,ST板块“摘帽”行情也开始显现端倪。*ST瑞德此前通过重整计划获得山东国资注血,叠加2022年度净利润预盈1.6亿元—2.4亿元,成为市场追捧的重点。 龙虎榜数据显示,2月以来,*ST瑞德两次登榜,联储证券陕西分公司、东方财富证券拉萨东环路第一证券营业部均分别出现在买入和卖出金额最大前5名席位中,后者为著名大游资。 不过,投资者要注意到ST板块风险仍非常巨大,就以*ST瑞德为例,公司仍经受总经理辞职、虚假陈述案承担赔偿责任、违规担保等经营风险,重整计划及保壳之路要解决的困难不少。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月28日,共有126只ST股公布了全年业绩预告,预盈公司仅有25家。预计亏损金额最多的是ST易购,全年预计最小亏损额为95.00亿元,其次是ST宏图,预计最小亏损金额为55亿元。 *ST凯乐已于2月15日终止上市,成今年首个退市股,*ST科林、*ST金洲已收到《退市决定前的事先告知书》。*ST金洲因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面值,已锁定退市,目前处于停牌当中。*ST荣华今日已连续19个交易日处于1元面值以下,也已基本锁定退市。 *ST雪发、*ST日海、*ST顺利、*ST亚联等超20只ST股于昨日集中发布退市风险提示公告。 责编:彭勃 审校:廖胜超
证券时报·e公司
毛军
2023-03-01 12:19
共搜索到
120
篇相关资讯,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公告
湖北凯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ST凯乐触及重大违法退市风险警示情形相关事项的监管工作函》的公告
2022-12-03
共搜索到
1
篇相关公告,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视频
共搜索到
0
篇相关视频,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 暂无数据 -
热门文章
美锦能源等成立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 出资额10亿元
缅甸曼德勒地区已有403人获救
维信诺:公司重组事项中止审核 需补充提交资料
蔚来换电次数突破7000万次
特朗普称沙特同意对美国公司投资“近万亿美元”
更多
23:12
美股低开高走 三大指数集体转涨
23:02
国内商品期货夜盘收盘多数上涨
22:55
《重庆市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印发
22:38
荣联科技:2024年净利润2810.69万元 同比扭亏
22:36
欧菲光: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4.09%
22:32
小米汽车回应安徽事故:就事故时车门是否能够打开,没有准确的结论
22:28
雷军回应SU7事故:无论发生什么 小米都不会回避
22:26
小米汽车:基于目前已知情况 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自燃”
22:20
钧达股份:2025年公司海外销售及产能出海具备较大发展空间及盈利机会
22:19
钧达股份:未来光伏电池环节将体现出差异化的技术价值及盈利表现
22:16
美股跌幅扩大 道指跌逾1%
APP
公众号
寻求
报道
帮助
反馈
回到
顶部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