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
快讯
解读
股市
港股通
视听
专题
行情
数据
公众号
APP
电子报
上市公司资讯第一平台
搜 索
综合
股票
资讯
公告
视频
共查询到
43
篇相关资讯
股票
股票名称
现价
涨跌
涨跌幅
振幅
最高
最低
成交金额
操作
共搜索到
0
只相关股票,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资讯
理财公司密集调降旗下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
人民财讯3月23日电,3月以来,浦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光大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密集发布下调旗下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公告,部分产品的下调幅度超100个基点,业绩比较基准下限调整至1%及以下。目前,多数国有大型银行的三个月、半年期、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整存整取定存利率分别为0.8%、1.0%、1.1%、1.2%、1.5%。记者梳理发现,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后,与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水平相近。(中国证券报)
理财产品
浦银理财
中国证券报
03-23 13:38
又有多家密集公告,下调!
【导读】3月又有多家银行理财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君近期,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上银理财、中邮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密集发布公告,下调旗下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部分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跌破2%,引发市场关注。业内人士表示,主要原因是债券等底层资产收益率持续走低,下调业绩比较基准更符合实际情况,也可以调整投资者收益预期。未来理财公司和投资者都要寻求更多元化的资产配置。3月又有多家银行理财下调旗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近日,上银理财发布公告称,根据市场情况变化,拟于2025年3月25日起对上银理财“稳添利”系列开放式理财产品(6个月)WPAK24M0603期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调整,从之前的2.67%~3.07%调整为2.30%。3月13日,中银理财密集发布十多条公告,调整旗下不同持有期的固收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其中,自3月20日起,调整中银理财-悦享天添2号的业绩比较基准,从2.00%~3.00%(年化)调整为1.20%~2.20%(年化);自6月11日起,调整中银理财-悦享(90天持有期)的业绩比较基准,从2.00%~3.20%调整为1.50%~2.50%。3月12日,建信理财发布《关于调整建信理财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公告》,下调旗下8款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建信理财表示,去年以来,央行下调部分政策利率,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无风险收益出现下行,债券类资产收益降低。基于当前市场环境,为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服务,拟调整部分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中邮理财发布公告称,自4月10日起,将中邮理财灵活·鸿运最短持有30天9号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由1.85%~3.15%(年化)调整为1.45%~2.7%(年化)。3月以来,还有兴银理财、光大理财、浦银理财、农银理财、华夏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调整了旗下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部分银行的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限跌破2%。“下调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债券收益率下行幅度较大,同时前期配置的高收益资产将陆续到期,未来理财产品底层资产中债券票面收益率难以满足业绩比较基准。未来债券可投资资产收益率仍可能出现趋势性下滑。同时,下调业绩比较基准可以调整投资者收益预期。”华东一家理财公司高管向基金君表示。底层资产收益率持续下降未来需要寻求多元化配置业绩比较基准是银行或理财公司根据理财产品的历史表现、同类产品收益水平及市场环境设定的收益参考目标,主要用于帮助投资者预估产品投资收益区间,但不构成对投资者收益的硬性承诺。实际投资收益可能高于或低于其业绩比较基准。业内人士表示,理财公司下调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不代表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必然会出现下降,但一定程度表明理财公司对未来市场收益预期的调整和预判。事实上,近年来,理财产品的业绩收益持续下行。民生证券研报指出,截至3月16日,本周新发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多数下降,每日开放型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为2.1%,较上一周下降0.05pct;6个月—1年(含)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为2.52%,下降0.03pct。本周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继续下降,现金管理类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86%,较上周下降 0pct;固收类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89%,较上周下降0.08pct。本周理财产品破净率明显抬升,理财产品单位净值破净率3.02%,较上周上升0.96pct。一位理财公司人士表示,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底层资产包括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固定收益类资产。在目前整体无风险收益率下行、低利率环境下,银行理财产品下调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客户预期是比较合理的举措。对于理财公司来说,应通过产品创新、资产配置多元化等,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投资者也要理性看待,通过更加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寻求更好的收益表现。(中国基金报)
银行
基金
非银金融
中国基金报
03-18 16:44
银行理财“扛住”本轮债市负反馈了吗?独家数据揭秘
受资金紧平衡、“股债跷跷板”等因素叠加作用,债市近期深度调整。市场对银行理财赎回压力的关注加剧,“债市理财负反馈”的担忧又至。而现在有一些有代表性的数据,可以证明本轮债市回调,并未及此前2022年、2024年的两轮那样,明显传导至理财负债端,形成大幅赎回。据券商中国记者独家从可信渠道获取并汇总的14家主要理财公司最新存续规模数据,截至今年2月末,存续规模排名前14的银行理财公司合计规模达22.68万亿元,较上月增长超1700亿元,较今年初增长约2500亿元。其中,固收类理财和混合类产品的规模均呈现正增长,规模下降较大的产品类型是现金管理类产品,但其收益率也显著下行。债市深度回调,理财仍实现净流入近段时间以来,债市出现显著回调,各期限品种的债券利率均不同程度上行。截至3月12日,10年期、3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分别持续上行至1.83%和2.01%附近,3月以来二者分别上行约13BP(基点)和12BP。近一个月来,中证债券基金指数跌幅超0.63%。银行理财初步稳稳扛住了这一波债市回调可能引起的赎回。据券商中国记者汇总的独家数据,截至今年2月末,存续规模排名前14的银行理财公司合计规模达22.68万亿元,较上月增长约1760亿元,较今年初增长约2500亿元。以单家机构变化规模来看,光大理财、信银理财和民生理财单月分别增幅超1100亿元、500亿元和300亿元,在各机构中增幅排名居前。而招银理财、农银理财和浦银理财相比1月末有小幅下降,其中招银理财下降约500亿元,农银理财、浦银理财均下降约200亿元。拆解理财产品货架,2月份拉动规模增长的仍是纯债型固收类、固收增强类理财产品,现金管理类产品则延续了之前的下降趋势。具体来看,上述14家理财公司中固收类产品2月合计增幅约1600亿元,其中纯债型固收产品增幅约1500亿,权益增强型(即“固收+”)产品增幅也达800亿左右,而现金管理类产品合计下降约700亿,相比年初已下降超2400亿元。得益于理财公司在2月加快发行混合型理财产品,该类产品2月末较1月末增长约160亿元。普益标准统计的理财市场数据进一步显示,今年3月上旬,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仍在持续增长,截至3月9日,环比上周增长约2300亿元。其中现金管理类和固收类理财存续规模回升幅度较大。净值波动增大,但回撤不及前几轮回调虽然本轮债市回调,并未像此前2022年、2024年的两轮那样明显传导至理财负债端,形成大幅赎回;但债券资产价格的快速下探,毫无疑问还是给理财产品的净值造成了压力——只是整体压力并不及此前多轮回调。券商中国记者据iFinD统计,截至3月上旬,31家理财公司的产品单位净值破净率为2.56%,较2月上旬的0.80%上升1.76个百分点。但此轮净值的波动幅度远不及2024年10月份,彼时理财公司存续产品的单位净值破净率一度增至5.73%。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理财产品最新收益率、新发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也明显下行。但这不仅仅与本轮债市盘整有关,也符合行业对今年理财经营复杂环境的预判。据普益标准数据,截至2月末,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27%,环比下跌0.5个百分点。而2月理财公司新发的开放式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31%,与2024年12月相同产品指标相比,下跌0.13个百分点。展望后市,债市的调整是否持续备受市场关注。其中,⻓期国债利率是否持续调整是主要跟踪指标。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近日发布报告认为,本轮国债利率的变化与央行的操作有比较直接的关系,其为国债利率变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长期利率正处于阶段性的“失锚”状态。基于上述逻辑,该研究院认为在其他市场风险尚处于可控范围的情况下,长期利率至少会先调整到2024年12月之前的水平,即上一轮长期利率快速下行之前的水平。换言之,长期利率或仍有10—15个bp(基点)的上行空间。国盛证券分析师杨业伟近日研报分析认为,当前利率或在顶部阶段,继续调整空间有限。虽然近期市场情绪变化,带来债市持续调整压力。但需要看到,基本面并不十分强劲,持续回升需要低利率环境。当前调整尚未带来显著的赎回潮压力,配置型机构增配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积极信号是,虽然2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呈下降态势,但进入3月后则略有反弹。普益标准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9日,银行理财机构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为1.88%,环比上涨0.06个百分点。(券商中国)
银行
银行理财
理财
券商中国
03-13 21:17
30万亿银行理财新变化!
时隔多年,经过全面净值化转型的银行理财,市场规模重返30万亿元大关。近日,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汇总独家获取的渠道数据显示,存续产品规模排名前十四的银行理财公司,今年1月份持续保持规模增长,较2024年末合计增长约760亿元,总规模达22.5万亿元,占全部银行理财公司总份额超八成。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理财市场规模为29.95万亿元。基于上述增幅测算,在其他理财公司及银行机构未发生存量余额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今年1月份理财市场总规模或已重新站上30万亿元大关。这一里程碑式规模的再现,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居民财富管理需求重趋旺盛,另一方面也凸显银行理财在净值化转型后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万亿级理财公司增至13家1月份,正好横跨蛇年春节前后,金融机构也迎来了发力“开门红”的窗口期。在此期间,尽管产品收益率相比往年显著下行,但银行理财市场总体仍维持了小幅增长。当然,不同类型理财公司之间的增长存在明显差距。根据证券时报记者汇总的渠道数据,在上述14家银行理财公司1月份的合计规模中,主要增量来自其中6家股份行理财公司以及交银理财、中邮理财等2家国有行理财公司,这8家机构合计增长了约4600亿元。另外4家国有行理财公司的规模则明显回落,合计下降约3400亿元。从单家机构的规模变化来看,今年1月份,招银理财、浦银理财单月增长超900亿元,光大理财也增长了逾800亿元;农银理财、建信理财、工银理财等降幅相对较大,分别下降约1300亿元、900亿元、600亿元。实际上,2024年以来,伴随存款“搬家”带来的银行理财持续回暖,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实现了规模大增。证券时报记者汇总的数据显示,华夏理财、中邮理财、浦银理财和交银理财去年规模增幅超30%,光大理财、农银理财和工银理财的规模增幅也超过了20%。在此背景下,2024年存续规模达1万亿元以上的银行理财公司也在增加,浦银理财、民生理财先后迈过了这一关口。2025年1月末,中邮理财突破1万亿元规模,成为第13家“万亿级”理财公司。与此同时,行业第一梯队也取得新突破,信银理财于今年1月达成2万亿规模,仅次于招银理财、兴银理财,重回行业第三。经此变化,行业梯队也重新洗牌。排在第一梯队的仍是上述3家股份行理财公司,第二梯队以国有行理财公司为主,但位次有所更新。其中,工银理财反超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则位居二者之后,规模分别为1.9万亿元、1.83万亿元、1.79万亿元,差距并不算大。含权类产品规模进一步放量2024年以来,债市行情火热,以固收资产占绝大比例的银行理财也获得了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与此同时,存款利率下调造成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收益显著下滑,二者的收益差距有所拉大,由此也引发了理财产品结构的变动。理财市场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固收类产品规模增长3.33万亿元,增幅约13%;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则明显下降,全年压降1.24万亿元。2025年1月,这一趋势还在延续。在上述14家主要银行理财公司中,固收产品单月合计增长约580亿元,而现金类产品单月则下降近1700亿元。值得提及的是,伴随着10年期、3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相继冲破2%的市场心理关口,固收交易员甚至发出了“职业生涯还剩几个BP”的感叹。业内普遍的预期是,固收类资产的波动概率增大,固收类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或将相对下行。为应对市场波动和预期收益降低带来的规模增量放缓,一些银行理财公司已开始调整资产配置,加大权益资产投资。1月份理财公司的“固定收益-权益增强型”(即“固收+”)产品显著增长。“固收+”产品通常配置小部分比例的股票型基金等权益型资产,以增厚收益。证券时报记者获取的数据显示,上述14家银行理财公司的“固收+”产品单月增长约1300亿元,增幅高于固收纯债型产品,尤以光大理财、招银理财表现出色。同样包含权益资产的混合类产品和权益类产品,在过去一段时间也有明显增量。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从2025年1月新发理财产品的结构看,“固收+”类、混合类与权益类产品的发行占比超过76%,为去年下半年以来最高。非母行代销成重要增长点销售渠道,是导致银行理财规模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一些银行理财公司加大了对母行以外其他银行销售渠道的布局,部分银行理财公司也凭借良好成效脱颖而出。证券时报记者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上述14家银行理财公司行外代销规模合计超2000亿元,光大理财、浦银理财、交银理财和信银理财增幅靠前。过去一年来,一批银行理财公司持续发力行外代销,逐步降低对母行渠道的依赖。截至1月末,交银理财、华夏理财的行外代销占比已分别达到约58%、51%,光大理财、平安理财的这一占比分别约为49%、45%,占比超过30%的理财公司还有浦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等。相对而言,国有行理财公司对行外代销的发力则较迟缓。比如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和农银理财的行外代销占比均低于10%,中银理财和中邮理财虽较以前有所发力,但其行外代销的占比分别才约24%、15%。除了母行、非母行代销,近年来一些理财公司还对直销渠道进行了布局,并有了一定起色。据理财市场年报数据,截至2024年末,已有21家银行理财公司开展了直销业务,全年累计直销金额5050亿元。不过,直销金额在银行理财公司的总规模中仍占比较小。数据显示,截至1月末,行业排名靠前且开通直销渠道的8家银行理财公司,合计存续规模不到1000亿元。(券商中国)
银行
银行理财
理财
券商中国
02-20 18:34
独家|1月守住开门红!银行理财或已突破30万亿,万亿级公司扩容至13家
人民财讯2月18日电,今年1月,银行理财守住了开门红!证券时报记者从渠道独家汇总的数据显示,14家主要理财公司1月末存续产品,余额合计较去年末增长约760亿元,总规模达22.5万亿元,占理财公司份额超过八成。根据上述增幅,综合2024年理财市场年报数据29.94万亿元测算,在剩余理财公司及银行机构未发生存量余额大幅减少的情况下,理财市场总规模或已在今年1月份重回30万亿大关,至少也是逼近30万亿元。据记者追踪了解:2024年,华夏理财、中邮理财、浦银理财和交银理财等多家机构规模增幅达30%以上。今年1月末,中邮理财规模突破1万亿,成为继民生理财后,第13家存续规模超过1万亿元的理财公司;与此同时,规模仅次于招银理财、兴银理财的信银理财也在今年1月突破2万亿大关,重回行业第三。
人民财讯
谢忠翔 刘筱攸
02-18 16:11
独家!1月守住开门红 银行理财或重回30万亿元大关 万亿级公司扩容至13家
人民财讯2月18日电,证券时报记者从渠道汇总的数据显示,14家主要理财公司1月末存续产品,余额合计较去年末增长约760亿元,总规模达22.5万亿元,占理财公司份额超过八成。根据上述增幅,综合2024年理财市场年报数据29.94万亿元测算,在剩余理财公司及银行机构未发生存量余额大幅减少的情况下,理财市场总规模或已在今年1月份重回30万亿元大关,至少也是逼近30万亿元大关。据记者追踪了解,2024年,华夏理财、中邮理财、浦银理财和交银理财等多家机构规模增幅达30%以上。今年1月末,中邮理财规模突破1万亿元,成为继民生理财后,第13家存续规模超过1万亿元的理财公司;与此同时,规模仅次于招银理财、兴银理财的信银理财也在今年1月突破2万亿元大关,重回行业第三。
人民财讯
谢忠翔 刘筱攸
02-18 15:40
11月理财规模超预期增长,14家理财公司规模涨超4200亿元
人民财讯12月11日电,11月份,理财公司产品规模迎来普遍上涨。根据记者获取的数据,11月份6家国有行理财公司和8家股份行理财公司(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光大理财、信银理财、平安理财、华夏理财、浦银理财、民生理财)合计14家理财公司存续规模近22.6万亿元,较10月份增长超4200亿元,增长量略低于10月份的资金回流影响。(21世纪经济报道)
理财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1 17:02
股市回暖资金分流效应显现 理财公司10月规模增量远逊去年同期
人民财讯11月13日电,9月末以来股市回暖,叠加部分固收理财因债市调整而带来的净值回撤,不少资金从存款、现金类和固收类理财产品搬家,转向股市。证券时报记者从业内汇总的数据显示,就同比而言,11家主要银行理财公司——包括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招银理财、信银理财、兴银理财、光大理财、浦银理财和平安理财,规模增量明显弱于去年同期;与前两月相比,10月末存续规模虽较9月末回升,但仍未恢复至8月末水平。
理财
资金
证券
人民财讯
刘筱攸 谢忠翔
2024-11-13 07:45
股市分流效应显现,11家理财公司10月规模曝光
9月末股市开启上扬模式,叠加部分固收理财因为债市持续调整而造成的净值回撤,不少资金从存款、现金类和固收类理财产品搬家,奔赴股市。这给银行理财本该按往年惯例在10月创下可观增量,造成了扰动。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汇总的独家数据显示,就同比而言,11家主要银行理财公司(包括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招银理财、信银理财、兴银理财、光大理财、浦银理财和平安理财)的规模增量明显弱于去年同期;与前两月相比,10月末存续规模虽较9月末回升,但仍未恢复至8月末水平。11家主要理财公司10月“回血”4300亿元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汇总的独家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11家主要银行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合计约为19.4万亿元,较9月末回升约4300亿元,但较8月末水平还低了2100亿元。也就是说,上述11家理财公司在9月份“失血”的6400亿元,10月份“回血”了4300亿元。事实上,这样的增量其实是不达预期的。按往年惯例,理财市场在10月份通常会迎来资金的回升。券商中国记者调阅上年同期数据,发现上述11家理财公司存续规模的回升的幅度显著高于今年。2023年10月,上述理财公司合计回升规模达8250亿元。全市场银行理财数据也有类似趋势。据华源证券分析师廖志明研报测算,10月末理财规模合计约29.7万亿元,环比增长约0.36万亿元,今年10月相比2023年同期(增长0.9万亿元)显著下降。廖志明分析认为,10月理财规模增长偏弱,一方面或是因为股市走强影响,部分理财客户资金流入股市或在股市观望,阶段性降低了理财购买动力;另一方面,9月下旬固收类理财净值波动带来的影响。华西宏观固收团队对全市场理财规模的预测与廖志明类似。华西固收研报显示:截至10月末,银行理财存续余额为29.63万亿元。从产品结构变化来看,上述11家理财公司在货架上的主要增量来自于现金管理类产品和固收类产品。其中,多数理财公司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实现增长,11家公司单月合计增长约3300亿元。固收类产品合计增长约4300亿元,其中国有大行理财公司的固收类产品增长较为迅速,5家国有大行理财公司固收产品合计增长约37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10月理财规模回升快速的理财公司中,农银理财和建信理财脱颖而出,大幅高于其余理财公司。其中农银理财10月回升约1700亿元,建信理财回升约950亿元,其中农银理财现金类产品环比增长约23%,固收类产品合计环比增长约11%。规模排名方面,据券商中国记者掌握的数据测算,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分别以2.4万亿元、2.14万亿元、1.94万亿元的规模分列前三;而农银理财、工银理财均突破1.92万亿元,二者规模相差无几,有望进入2万亿元阵营。另据廖志明统计,今年以来,股份行理财公司中,恒丰理财、浦银理财和华夏理财的规模增幅较大。截至10月末,恒丰理财规模较年初增长52%、浦银理财增幅达38.9%;华夏理财增幅达37.6%。城商行理财公司中,苏银理财规模超6300亿元,宁银理财和南银理财分列第二、第三位。股市上涨一度加剧储蓄和理财分流9月末股市上涨,叠加部分固收理财因为债市持续调整而造成的净值回撤,不少投资者在9月末、10月初赎回存款、现金类和固收类理财产品,将资金投向股市。10月黄金周结束后的首个交易日,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发布公告,暂停其代销的部分理财产品的快赎功能,原因是已垫支的金额达到设定的垫支总额(即客户快速赎回申请总额度超过限额),产品管理人暂停提供部分相关产品的快速赎回、消费支付服务。无独有偶,招行高管也在三季度业绩发布会上透露了股市对储蓄存款的分流效应。“我们注意到10月8日一天,由储蓄存款流向股市的资金就不少。当然,还有一些产品的赎回形成了活期存款的沉淀,这就是一个双刃剑,活期存款增加了,但加大了存款的波动。”9月份权益市场迎来一波回暖,带动部分含权理财的权益部分收益上升。该类含权产品在以货币类或固收类资产打底的基础上,通过小比例资金参与股票、黄金、境外资产、衍生品等投资,在实现风险分散的同时增厚收益。普益标准指出,从截至10月15日的收益表现来看,多数含权固收产品近1个月收益率有明显回升趋势,部分理财产品业绩突增,包括农银理财、交银理财、信银理财、兴银理财和光大理财等机构发行的含权产品。拉长观察区间,事实上9月末行情是今年以来理财含权部分难得遇到的加仓档口。因为今年市场利率中枢延续下行趋势,叠加“资产荒”背景下长期优质标难寻,理财产品资产配置难度升级,这也是为什么“低波”成了今年理财公司货架主要产品谱系。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截至10月31日,今年以来理财公司发行的“低波”产品已达518只,较上月增长了近50只,显示出市场对于这类稳健理财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业绩表现方面,当前市场中理财公司发行的“低波”存续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达到了3.24%,今年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也已达到3.1%。(券商中国)
理财
银行
兴业银行
券商中国
2024-11-12 11:41
浦银理财:网传言论不实,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人民财讯8月26日电,8月26日,浦银理财发布声明称,近期该公司员工吴某某在微信朋友圈多次发布涉及公司的不实言论,引发舆论关注。经核实,公司不存在相关违法违规行为,也未侵害投资者、合作机构及员工的合法权益。为了维护公司声誉及广大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公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据悉,此前曾有自称浦银理财员工的网友爆料,浦银理财存在欺压券商、骗取客户利益等行为。
理财
券商
房地产
人民财讯
赖小风
2024-08-26 14:12
共搜索到
42
篇相关资讯,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公告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全资子公司浦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获准开业的公告.docx
2022-01-08
共搜索到
1
篇相关公告,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视频
共搜索到
0
篇相关视频,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 暂无数据 -
热门文章
新股提示:泰禾股份、信凯科技今日申购
隆华新材:拟对年产4万吨生产装置尼龙产品结构进行调整
雅创电子:距离“雅创转债”停止转股仅剩半个交易日
尔康制药新设科技公司 含电子元器件业务
新美材料·新站光学功能膜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总投资约45亿元
更多
15:46
新黄浦等在南京投资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
15:46
证监会:继续推动资本市场“惠港5条”政策落实落地 支持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15:46
中国能建中电工程云南院中标200兆瓦/400兆瓦时储能EPC总承包工程
15:43
证监会召开境外上市备案管理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全体会议
15:37
中信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0亿元
15:36
华润置地在杭州投资成立新公司
15:34
起拍价86.27亿元!深圳“百亿地块”有望+1!
15:32
市场监管总局:集中清理存量违规收费政策 该取消的收费项目要坚决取消
15:29
光迅科技:1.6T光模块产品已经送样
15:28
天津公积金: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由30%调整为20%
15:27
国家发改委:各地区各部门需全面梳理、清理涉企收费项目 确保每个项目有依据
APP
公众号
寻求
报道
帮助
反馈
回到
顶部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