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荐
快讯
解读
股市
港股通
视听
专题
行情
数据
公众号
APP
电子报
上市公司资讯第一平台
搜 索
综合
股票
资讯
公告
视频
共查询到
22
篇相关资讯
股票
股票名称
现价
涨跌
涨跌幅
振幅
最高
最低
成交金额
操作
共搜索到
0
只相关股票,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资讯
商汤,紧急声明!
商汤回应。3月23日中午,商汤科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称,“我们注意到3月21日关于本公司某执行董事将于本周内提出辞职的传闻。本公司澄清,截至目前本公司未收到任何执行董事的辞呈。”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商汤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及董事会秘书徐冰,将自愿辞去董事会秘书、执行董事职位。记者注意到,3月14日,商汤发布了独立非执行董事辞任公告,公告显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厉伟因其他工作及业务需要,已递交辞呈,自2025年3月15日起生效。辞任后,厉伟亦不再出任公司薪酬委员会及提名委员会主席、审计委员会及企业管治委员会成员。公告称,在厉伟辞职后,公司暂未能符合相关上市规则,包括拥有至少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且独立非执行董事占董事会成员人数至少三分之一、审计委员会至少须有三名成员且大部分成员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薪酬委员会由独立非执行董事出任主席且大部分成员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提名委员会由独立非执行董事担任主席且大部分成员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等。商汤在公告中表示,董事会现正物色合适人选以填补空缺,并将确保:(i)委任一名独立非执行董事;(ii)尽快于本公告日期后三个月内对董事委员会的组成作出适当变动,以确保符合上述上市规则的规定。公司同日发布的《董事名单及彼等的职责》显示,公司执行董事包括徐立、王晓刚、徐冰、林达华。Wind资料显示,商汤将于3月26日披露2024年全年业绩。2024年上半年,商汤实现收入17.4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生成式AI业务收入近1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56%,占公司收入的比重达六成。据界面新闻,2024年12月,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发布全员信,宣布组织调整结束,开启新架构“1+X”。其中,“1”代表AI云、通用视觉模型等核心业务,“X”代表重组拆分的生态企业矩阵,包括智能汽车”绝影”、家庭机器人“元萝卜”、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各生态企业将设立独立的CEO,并对业务发展负责。3月21日,商汤股价收跌超4%,目前总市值近600亿港元。(证券时报)
商汤科技
徐冰
董事会秘书
证券时报
03-23 15:10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冰谈AI基建投入:不投资的风险更大
进入AI 2.0时代,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AI企业未来发展关键。商汤科技(00020.HK)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徐冰出席香港金融科技周时表示,基于三位一体的战略“大装置–大模型–应用”,商汤正在建设中国最大的AI云服务之一,作为“大装置”重要一环,为行业迈向通用人工智能(AGI)做好准备。“AI是大势所趋,商汤及科技行业领导者公司均提早布局及投资,因此,短期成本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不投资的话,可能意味着错失重大机会,这个风险远大于投入一个初始的投资成本。”徐冰说。降低算力成本 把握AI普及化机遇商汤正构建一个无处不在的AI云服务平台,不仅仅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而在所有可部署的设备上,因为AI将彻底改变处理信息的方式。徐冰表示,过去云服务是基于搜索预存信息而设计,未来信息将由AI通过提示生成,新一代的计算将高度依赖生成而非搜索。在徐冰看来,社会对AI和算力的需求正在几何级跳升,无论是目前所见的人工智能热潮,还是玩游戏、观看短片,所需的算力愈来愈多,可预见传统数据中心市场将被重新定义。随着AI计算加速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市场规模的升幅将达到三位数。同时,在应用领域,其认为超级应用将为AI行业带来庞大机遇,包括个性化的AI助手、自动驾驶及机器人。在前两个范畴,商汤今年已推出基于“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开发的粤语AI助手Sensechat,免费开放应用程序及网页予香港市民使用;商汤“绝影”智能汽车业务则在自动驾驶方面进行大量研发投入,并积极协助内地车联网及智能道路基础设施发展。徐冰表示,商汤一直坚持降低算力成本,让AI变成可负担、触手可及的产品。商汤以十年时间构建全栈人工智能布局,除了能够训练出极佳的AI模型,更从基础设施扩展至具备模型与应用能力的AI云,已成为成千上万家企业、初创公司和研究实验室用于训练和推理AI模型的首选AI云服务平台。“我相信我们正处于历史上可能是最好的起点、乘着最大的技术浪潮。这意味着可以在正确的方向上多作尝试,其成功机会也会更高。此环境下,商汤适应度更高、更具韧性,能够快速转型。”徐冰说。携手初创公司共创AI生态圈中国人工智能生态正在蓬勃发展,每年涌现大量AI初创企业,而且来自各行各业,包括互联网公司、制造业、电动车行业等,它们与AI专家组建成创业团队。商汤一直投资、赋能许多具有前景的初创公司,部分通过AI云服务为他们提供算力和模型能力,促进AI应用开发,共同创造蓬勃的生态圈。此外,在2024中国人力资本发展大会上,商汤科技宣布与人力资源行业领军企业中智股份近期达成合作,双方将在人才发展大模型以及相关算力服务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推动AI技术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深化应用。在活动现场,由商汤作为重要技术支持者参与发起的“HR+AI智慧人才港”正式宣布启动建设,将汇聚内地HR及人工智能产业链长企业,在上海徐汇构建未来智慧人才发展。公司称,面向AI 2.0时代,商汤正致力成为最懂算力的大模型服务商,和最懂大模型的算力服务商,将秉承“大装置—大模型—应用”三位一体的核心战略,以应用驱动模型,以模型带动算力优化,在算力的驱动下为产业带来源源不绝的新质生产力。
港股通
证券时报·e公司
钟恬
2024-10-31 20:25
商汤科技: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到访上海商汤AIDC
人民财讯7月5日电,据商汤科技消息,7月5日下午,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一行到访上海临港商汤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DC),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徐冰陪同参观,介绍了商汤AI大装置SenseCore与“商汤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的最新进展。陈司长鼓励商汤加快推进创新AI技术产业化应用,充分利用两地科创资源,快速做大规模,让新科技成为促进各产业实现快速增长的新引擎。
商汤科技
人工智能
AI
人民财讯
许擎天梅
2023-07-05 22:53
港股“袖珍”IPO悄然增多 缩量发行难撑股价
“袖珍”IPO在港股悄然流行。近日,微创脑科学成功登陆港股市场,作为境内神经介入细分赛道的龙头公司,这家企业仅仅发行约2%的新股,IPO净募资金额仅有2.78亿港元。此外,做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润迈德此前在赴港上市时,也仅发行约2%的新股。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7月末,已有15家港股上市公司首发股份数量占总股份比例低于10%,其中6家公司不足5%;而去年全年,两项数据分别为18家和2家。业界分析,于IPO企业而言,“袖珍”发行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放大流动性溢价的效应,但是当解禁“洪峰”来临,由未经充分博弈的股价支撑起来的市值能否经得住解禁考验,则需要打上问号。“港股市场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相关企业假如发行的比例非常低,反而会引起机构的关注和调研。”百惠证券策略分析师岑智勇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否“袖珍”IPO,这些企业上市之后股价表现如何,还得看自身的基本面和业绩,市场再去判断它的价值。港股IPO降温火热的港股新股IPO在2022年降温了。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香港IPO市场共有42家公司上市,其中有35家公司为首发上市,2家为港股SPAC上市,5家为以介绍方式不发行新股上市的公司。42家港股IPO募资总额约377亿港元。港交所发布的2021年市场统计数据显示,港股市场2021年共有98家企业IPO,募资额达3288亿港元,属于历年较高水平。对比去年的IPO大年,今年前7个月,港股IPO数量和募资额仅占去年全年的43%和11%,两项数据均未过半。对于港股IPO遇冷,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近日发布了相关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受美联储大幅度加息及缩表、俄乌持续冲突等影响,今年以来香港新股市场跟随全球新股市场走势,融资总额及数量均大幅下滑。以半年计算,今年上半年港股新股数量为2013年以来同期低位;募资额则为2012年以来同期低位。报告进一步指出,整体港股新股市场放缓和估值下降,加上缺乏超大型和大型的新经济新股上市,令融资总额显著滑落。港股IPO遇冷背后,新股上市表现大滑坡是重要的因素。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剔除5只介绍上市的新股后,剩余37只港股新股自上市以来,股价平均跌幅为9.7%。相比之下,2021年前7个月港股66只新股实现IPO,上市后截至当年7月末,平均涨幅为18.41%;2020年则是13.59%。德勤统计数据也显示,以整体新股首日平均回报率分析,今年上半年新股的平均上市首日回报率下落至-3.7%,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1.1%。回报率下降,也令不少拟港股IPO企业“打退堂鼓”。据港交所数据,今年前5个月,累计收到上市申请97家,同比下降30%;上市申请在处理中的有141家,同比下降13%。甚至有不少拟上市企业在临门一脚选择“退出”——1至5月,16家拟港股IPO企业已获得原则上IPO批准,但在申请有效期内没有上市,相比去年同期的9家增加了7家。“袖珍”IPO悄然流行“我们对投的公司比较有信心,所以就算有破发预期,也不会改变我们的发行计划。”一家中型中资券商投行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降温的港股IPO市场,少数公司选择按下暂停键,但更多的拟IPO企业仍按部就班准备登陆港股市场。“袖珍”IPO现象随之出现。所谓“袖珍”IPO,是指新股上市发行时将发行数量和发行比例压缩在一个较小范围。Wind数据显示,剔除SPAC上市和介绍上市公司后,今年来,截至7月末,已有15家港股上市公司首发数量占总股份比例低于10%,其中6家公司不足5%,两者分别占比43%和17%。多年从事境外上市业务的胡律师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港交所上市规则及相关指引并未规定强制性的最低发行比例或最小募资规模,其主要设定了公众人士所持股比的门槛,关注点更侧重于“保证流通”。因此,出现港股发行比例不足5%的情形也符合港股上市规则。根据港交所规则,上市公司在上市时,其公众股东的持股占总股本比例要达到25%,如果上市时市值超过100亿港元,该持股占比则可减至15%。何谓公众股东?港交所规定三类人士不能归为公众股东:上市公司的核心关联人士、任何由核心关联人士直接或间接资助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人士、惯常听取核心关联人士的指示处置股票的人士。上市前已经发行的老股只要不属于以上范围内,也属于公众股东。反之而言,不足够的公众持股占比,需要靠IPO新股东凑足。这也意味着,IPO新股发行量占总股本比例,受限于老股中的公众股东占比。新股发行量比例,在满足公众股东占比的条件下,存在调整空间。老股中的公众股东占比越高,新股发行比例可以相应降低。翻看港股IPO历史数据,“袖珍”IPO情况其实并不多见。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港股IPO发行比例低于10%的个股累计共有59家。其中,2021年至2022年前7个月合共33家,占比55.9%。此外,自2000年以来,港股IPO发行比例低于5%的有15家,今年前7个月出现的数量占比就达40%。新经济企业的折中选择仔细梳理港股今年前7个月15家IPO发行比例不足10%的上市公司,记者发现,这些公司大多数为新经济公司。其中,软件服务行业的有4家;医疗保健设备和服务行业的有4家;药品及生物科技行业的有3家。这三大行业合计共11家,占比高达73%。作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为何新经济企业扎堆选择“袖珍”IPO呢?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经济企业扎堆“袖珍”IPO,除受到二级市场投资情绪变化影响外,还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与企业自身业务发展规划有着密切关系,二是基于市值管理的考量。胡律师表示,不少企业上市目的未必完全在于大额融资,本身对于上市融资的需求有可能并不那么迫切。“有部分企业是为了发行而发行。”前述中资券商投行业务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部分企业赴港上市并非为了‘融资额’最大化,它们更多从提升企业品牌以及推动业务国际化的需求来考虑。这一年来,我们看到不少选择远赴新加坡、瑞士、伦敦等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它们的融资额也是比较低的。”从募资金额看,不少港股“袖珍”IPO募资金额甚至不及上市前的融资量。以微创脑科学为例,该公司此次IPO仅发行约2%新股,对应净募资金额仅2.78亿港元。相比之下,微创脑科学去年的Pre-IPO轮融资金额却高达1.5亿美元(约12亿港元)。公开市场募资规模仅是一级市场募资金额的零头。类似的情况还有润迈德-B。招股书显示,该公司此次港股IPO全球发售2334.8万股股份,发售价为每股6.24港元,其发行新股占总股本的2.04%,共募集资金1.49亿港元。对比上市前的D轮融资7200万美元(约为5.65亿港元),润迈德-B港股IPO募集的资金仅为D轮融资的26%。需要说明的是,新股发行比例越低,股票交易流动性所受到的制约越大。这种情况下,相对较少的资金便能维持公司股价稳定甚至推动股价上涨,从而在市场氛围较为低迷的时候,放大流动性溢价的效应,稳定公司的市值和估值水平。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上市业务主管合伙人纪文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市场氛围不那么理想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估值可能也会受到影响而有所下调。德勤中国注意到有部分企业在上市的时候,选择在允许的情况下压缩发行比例,让公司股价的波动减少一些。“因为公司的大部分股票还是落在大股东或者机构投资者手里,他们不会在市场上过度地进行炒卖,这对于稳定股价和公司市值是有一定帮助的。”纪文和解释。从少部分公司的情况来看,稳估值的背后指向了一级市场偏高的估值。“前两年一级市场很热,导致不少公司的估值被抬升到较高水平,背后机构有退出诉求,为了在上市后能继续保住估值,只能压缩IPO融资规模。”前述中资券商投行业务负责人表示,“无论如何,企业上市对一级市场投资人算是一种安抚,现在一级市场的投资额已经远远大于退出金额了,LP(出资人)更加考核基金的DPI(资本分红率)而不是IRR(内部收益率),所以尽快退出有利于锁住基金的DPI。而创造DPI的前提是企业上市,所以他们对企业上市表现得比较急迫。”记者了解到,在Pre-IPO阶段,不少企业会与创投机构签订IPO对赌协议。一般而言,若相关企业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上市,根据协议,企业需要支付较高的价格回购创投机构手中持有的股份,或者向其补偿更多的股权。多重因素交织,“袖珍”IPO也成了这些企业的无奈选择。“小比例发行或许是当前形势下一种折中的选择。”胡律师也表示,因为部分公司上市前融资估值较高,现有机构股东也对发行估值有门槛要求,一般难以接受折价发行。“对于一级市场投资人来说,被投企业IPO是他们资金退出的一个策略和机会。”岑智勇表示,“至于上市能募多少钱,可能不是他们首先关注的。”“袖珍”IPO难以支撑股价“袖珍”IPO到底能不能对上市新股的股价起到稳定支撑作用呢?从整体实际情况来看,其作用有限。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港股15只首发比例低于10%的个股上市首日平均跌幅为6.67%。其中,当日股价收涨的仅有4只,而跌幅超过15%的同样有4只。若延长观察的时间,这15只港股自上市以来,截至7月末,平均股价下跌16.73%,平均跌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扩大。对比20只今年以来首发比例大于10%的港股,首日及上市以来截至7月末的平均涨幅分别为6%和-4.87%。两项数据表现均优于前述15只“袖珍”IPO港股。“袖珍”IPO的个股上市表现未及预期,在新股公开发售认购阶段已有“迹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港股15只首发比例低于10%的个股的平均新股公开发售认购倍数为11倍,其中最高的是微创脑科学,为45倍,玄武云以42倍排名第二。另外,创新奇智、瑞科生物-B两家公司认购倍数也超过10倍。而去年全年,港股新股平均公开发售认购倍数为238倍。需要注意的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袖珍”IPO这样的折中方案隐含了不少问题。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是建立在充分博弈的背景下的。倘若新股发行比例较低,股票的交投活跃度将会受到影响,有可能导致企业的交易价格产生偏离。尤其是当解禁“洪峰”来临时,上市公司的股票流动性因无法承载大量减持,股价将会出现剧烈波动。此前股价出现大跌的商汤就是其中一个显著例子。2021年12月30日,作为国内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商汤正式登陆港交所。该公司IPO的时候仅发行了5%的新股,募集资金净额为55.52亿港元。在这5%的新股中,约3%新股归属于基石投资者,0.7%新股归属于老股东上海国际,均有锁定时间;而能在二级市场买到的仅占比1%左右。这样的发行模式下,商汤上市后股价连续暴涨,公司最高市值也突破3200亿港元大关。截至今年6月29日,该公司市值基本能稳定在2000亿港元上方。不过,2000亿港元市值下,对应只有日均2.19亿港元的成交金额,若剔除公司上市首月的表现,公司后5个月的日均成交金额不足1亿港元。“袖珍”IPO给商汤带来了相差近1000倍的市值和日均成交金额,也埋下了隐患。今年6月30日,商汤迎来股东解禁。尽管商汤提前预见了市场情绪,该公司董事长兼CEO徐立、首席科学家王晓刚、执行董事徐冰等联合创始人开盘便宣布追加所持股票限售期,但是这些举措收效甚微。当日,叠加公司基本面的一些变化,商汤股价大跌46.77%,市值单日蒸发921.25亿港元。截至目前,商汤市值已跌破800亿港元大关。胡律师向记者总结了“袖珍”IPO模式的一些潜在弊端。她认为,这种发行模式存在三大潜在问题:一是发行规模有限,企业融资金额受限;二是影响市场预期,可能引起未来股价的一定波动;三是该等企业未来可能成为做空标的。“大型公募基金、对冲基金在选股的时候,会考虑流通盘的大小,企业的流通股数太少就很难进入他们的标的池,而且这样还可能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前述中资券商投行业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证券时报)
港股
IPO
香港
证券时报
2022-08-12 11:42
港股流行“袖珍”IPO,缩量发行却难撑股价
截至7月末,已有15家港股上市公司首发股份数量占总股份比例低于10%,其中6家公司不足5%;而去年全年,两项数据分别为18家和2家。
港股
IPO
新股
证券时报
2022-08-12 10:24
商汤首份回购股份公告:平台化AI模式的“快钱”与“长钱”
7月19日,商汤-W(00020.HK)披露了上市后首次回购股份的公告,当日斥资1407万港元,以每股2.1港元的价格,共回购670万股。这是商汤科技登陆港股后的首份回购股份公告。公告发布后,商汤股价20日涨幅近11%,21日再度收涨2.58%,阶段性告别往日颓势。本次回购并非孤立存在。此前,商汤管理层曾发布自愿性公告,延迟所持B类股票禁售期至年底。从本轮公司回购动作来看,可是视为继此前禁售期延长之后,商汤表达对自身股票价值、业务前景、战略及长远发展信心的2.0版本。作为“AI四小龙”之首的商汤科技,由于采取平台化AI模式,这需要在“快钱”与“长钱”之间做出抉择,公司选择为后者。目前,商汤正在构建具备行业领先的研发及商业落地实力,“硬科技”商业潜力仍然有待释放。这既是“快钱派”选择在二级市场用脚投票的重要背景,也是“长钱派”选择低位回购等运作的重要支撑。 首次回购 二级市场股价的阶段性低迷,是商汤开启首次回购的重要背景之一。去年底刚刚登陆资本市场时,商汤科技股价也曾表现突出,上市后四个交易日就实现了股价翻倍,高峰时期总市值曾超过3200亿港元,成为名副其实的“AI第一股”。。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30日,商汤科技的七成限售股迎来解禁,导致股价产生大幅波动。在此前后,公司管理层宣布延长股份锁定期。当时公司在港交所公告,徐立、王晓刚、徐冰及本集团若干管理层成员以本公司为受益人自愿承诺于2022年12月29日前,不会出售本公司于2016年11月1日采纳的首次公开发售前受限制股份单位所涉及的B类股份,及本公司于2016年11月1日采纳的首次公开发售前雇员激励计划(已修订)下已归属的期权获行使所涉及的B类股份。从年报披露来看,商汤科技的现金储备较为充裕,2021年末的银行存款及在手现金总结余为215.2亿元人民币,可支撑公司行使购回授权以及今后长期发展。从目前来看,市场对于限售股解禁所带来的股价冲击已经阶段性缓解,下杀动能有所减弱,不过股价重拾升势仍然有待时日。硬科技看长期 拆解商汤科技股价下杀的原因,一方面与港股大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市场对于公司业务模式、未来盈利不确定性的担忧。近年来,从部分财务指标来看,商汤确实还面临亏损的情况。据2021年报数据,商汤的经调整亏损净额为14.18亿元。从国际经验来看,技术驱动的硬科技企业前期研发投入大、短期内见效慢的阶段不可或缺,包括亚马逊等巨头也曾出现亏损20年才盈利的先例。可见,对于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类企业来说,技术动能转化为发展势能依然是一条必经之路。一旦积累到成长期的临界点,商汤的商业价值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快速稳定增长。虽然有声音认为人工智能道路并不好走。一方面是因为庞大的研发开支、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对AI爆发性应用场景的探索也仍在路上。但是,以技术为底色赋能千行百业的商汤科技,依然算得上人工智能行业的领路人。商业模式之辨从目前来看,商汤依然处于技术积累的路上。其中,首个能够规模化集中量产高性能人工智能模型的AI基础设施SenseCore就是典型代表,集算力、平台、算法三位一体,助力AI模型生产的“量效齐升”,赋能多个垂直赛道。不过这也带来公司的持续高研发投入。商汤科技2021年研发投入高达30.6亿元,占营收的65.1%。投入所指向的是研发人员数量的大幅增加和AI模型的大量研发。拆解商汤的商业模式,商汤所选择的是“先铺路再发展商业模式”的策略。公司联合创始人徐立曾表示,先有持续的大规模技术投入带来创新,再有商业模式发展,这是一条罕有人走的路,艰难之处在于商业的不确定性。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商汤AI业务陆续实现对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板块的覆盖。从营收结构上看,2021年在智慧城市板块的营收为21.4亿元,同比增长了56.5%;而在智慧商业板块的营收为19.6亿元,同比增长了31.8%。除此之外,商汤也在加强对智能汽车和智慧生活板块的布局。这也带动了营收规模的扩大趋势。实际上,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0年的收入计,商汤就已经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智能软件公司。随着商汤上市后公布的首份全年财报营收的继续增长,基于其商业化持续发展和技术储备,多家券商才坚持对其授予增持评级。回购之后的商汤股价能否彻底企稳?市场更认可“快钱模式”还是“长钱模式”?……诸多答案,仍然有待时间给出答案。(CIS)
商汤科技
2022-07-28 14:30
暴跌2000亿后,首次出手!AI龙头应声大涨超10%
商汤-W(00020.HK)通过港交所披露了上市后首次回购股份的公告,当日斥资1407万港元,以每股2.1港元的价格,共回购670万股。
商汤-W
AI
香港
中国基金报
2022-07-21 09:21
热搜!调停俄乌战争?豫能控股辟谣!奈雪推虚拟炒股,还能10倍杠杆…A股重回强势,大消费板块集体爆发
A股市场今日继续上攻,沪指盘中涨幅超1.5%收复3400点,深成指、创业板指一度大涨超2%;港股市场午后跳水,恒生指数跌超2%。
豫能控股
大消费
A股
证券时报
2022-06-30 18:07
刚刚!千亿AI巨头暴跌50%,南京银行盘中“闪崩”跌停,发生了啥?旅游、出行、酒店、餐饮大爆发,吴尊友最新发声…
被称为AI“四小龙”之一的商汤-W成为港股焦点,该股上午股价急挫,盘中一度暴跌逾50%,该股目前市值在千亿元级别。
商汤-W
南京银行
银行
证券时报
2022-06-30 12:47
暴跌超44%,千亿AI巨头发生什么?233亿股巨量解禁下,市值蒸发近900亿!A股复苏题材爆发,机构预测这些股净利有望大增
机构关注度最高的个股是两大酒店股票,首旅酒店和锦江酒店均有36家机构评级。此外,宋城演艺、中青旅、天目湖等个股机构关注度居前。
首旅酒店
机构
A股
数据宝
2022-06-30 12:39
共搜索到
22
篇相关资讯,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公告
共搜索到
0
篇相关公告,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视频
共搜索到
0
篇相关视频,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了...
- 暂无数据 -
热门文章
更多
20:23
运达股份:将密切关注浙江及辽宁海风项目推进情况 逐步扩大海上风电市场规模
20:11
农业银行顺利实施大型主机关停下电
19:55
嘉和美康: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4.5%公司股份
19:34
松霖科技: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6.65% 拟每10股派2.6元
19:24
科大讯飞与常熟市人民政府达成战略合作
19:06
中际旭创回应缅甸地震对公司泰国工厂的影响
18:51
亿航智能EH216-S相关运营航司获得运营合格证(OC)
18:34
碧桂园:2024年总收入约2528亿元
18:30
恒瑞医药:子公司药物纳入拟突破性治疗品种公示名单
18:18
唐德影视:2024年亏损2783.14万元;证券简称拟变更为“华智数媒”
18:10
普冉股份:2024年实现营收18.04亿元 同比增长60.03%
APP
公众号
寻求
报道
帮助
反馈
回到
顶部
站长统计